在閩北農村,有不少種糧大戶,通過土地流轉,承包幾百上千畝地種糧,規模效應帶來較好收益。可對于那些中小種糧戶來說,該如何提高水稻田的效益呢?日前,記者探訪了采取一地多用來提高水稻田效益的種植戶,一起了解,他們怎么做。
稻鰍模式,已成示范
8月17日,浦城縣水北街鎮翁村村,泥鰍種苗繁育基地里,養殖戶黃瑞正在精心管育鰍苗。“這些夏花苗差不多3厘米了,稻田已改造好,打算過幾天就投苗。去年投放水花苗(1厘米),成活率低,今年就把鰍苗養大再投放,確保成活率。”
黃瑞是文瑞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近年來一直摸索泥鰍苗孵化繁育技術和泥鰍生態養殖技術。5年前,黃瑞在翁村創辦泥鰍種苗繁育基地,每年繁育鰍苗5000萬尾。翁村村距浦城城關40公里,山清水秀,適合發展生態特色水產養殖。
2011年以來,黃瑞的泥鰍種苗繁育基地和泥鰍產品分別被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認定為無公害產地和無公害產品,被農業部授予“健康水產養殖場”稱號,2012年承擔實施農業部水產“菜籃子”項目并通過驗收。為此,該縣水技站選定有技術、有實力的養殖戶黃瑞領銜抓項目推廣。
浦城縣農業局水技站站長饒曉軍介紹,去年省農業廳最終確定浦城實施“稻鰍模式示范”項目。該縣將“稻鰍模式示范”點設在水北街鎮翁村村,示范面積50畝,由文瑞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實施。
自去年5月起,黃瑞實施“稻鰍模式示范”項目,進行挖溝做埂加圍網的稻田改造,投放自己基地人工孵化的優質泥鰍水花苗。縣水技站干部駐到項目點,從稻田精選、改造、投苗、管理、捕撈等環節做好技術指導。
黃瑞介紹,稻田改造好、防逃網安裝好后,去年7月上旬投放鰍苗,50畝投放50萬尾,10月中旬稻谷收成后捕撈。從經濟效益分析,50畝稻鰍模式示范結果是總產值94310元,畝產值1886元,扣除總成本48300元,獲純利46010元,畝純收入920元,與周邊水稻單作模式的田塊相比,每畝純收入增加378元。
此外,從生態社會效益分析,稻鰍綜合種養,一方面對生態環境不僅沒任何破壞,而且通過泥鰍養殖施加有機肥后可改良稻田土質,增強肥力,促進水稻增產,生態效益明顯。另一方面,通過稻鰍模式示范推廣,促進周邊農民對稻田也綜合利用,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今年將鰍苗由水花苗改為夏花苗,成活率提高了,畝純收入可以比水稻單作模式增加700元。”黃瑞指著稻田信心滿滿。
稻田養蟹,方興未艾
1990年出生的周希希是邵武市拿口鎮界竹村人。去年10月,周希希在網絡上看到遼寧盤錦等地稻田養蟹很出名,技術也很成熟,便萌生把這一技術引入邵武的念頭。
說干就干。通過網絡,小周詳細了解、學習了稻田養蟹的技術后,去年11月又前往國內養蟹基地之一的江蘇興化考察養蟹技術,并從這里運回了養殖蟹所需的三四種水草。
事實上,在赴江蘇考察之前,小周便已經按照技術要求,在家中整好五畝水田,為種植水草、引進蟹苗做好充足準備。他沿著水田四周挖出1米深的倒梯形環溝。水草運到后,小周便把水草種植到這些環溝之中,待水草長成后,將為蟹苗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小周今年3月底開始插秧,采取“大壟雙行”水稻栽種模式。所謂“大壟雙行”,是把常規的20厘米株距改為20厘米和40厘米兩壟間隔插秧。經過一個多月的生長,水稻開始返青,此時環溝中的水草也生長得較為茂盛,小周便把從上海崇明島引進的4000只蟹苗,放養到五畝稻田之中。
小周告訴記者,田增加養蟹后,相應會增加一些工作量。比如要經常在稻田巡視,防止防護欄出現破損,導致毛蟹逃逸。平時,除了少量投些餌料,還要注意調節水溫、監測水質的清潔度,每隔三到四天還要更換一次水。
雖然增加工作量,但是稻田養蟹帶來的好處和效益卻非常好。小周介紹說,“大壟雙行”水稻栽種模式通過邊行加密等方法,實現了水稻種植“一行不少、一穴不缺”。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河蟹生長后期光照不足的問題,還擴大了河蟹活動空間。而河蟹不僅能清除稻田雜草,預防水稻蟲害,同時糞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水稻產量不但不會減反而可能增加。毛蟹和稻田組成了一個多元化的復合生態系統。
如今毛蟹已經從剛買來時的3到6克,長到現在100克重,9月底就可以上市銷售了。“今年第一次試養,還有許多沒有考慮周全的地方,比如,南方多蛇,而蛇會吃毛蟹,這是導致他養殖的毛蟹成活率較低的主要原因,只有不到50%。經過今年積累經驗,相信明年可以養得更好,而且要擴大規模。”小周表示。
多鼓勵一地多用
耕地就是那么多,單純種糧效益也不夠高,這是目前種植水稻的現實。要想改變現實,增加種糧效益是有效辦法。
效益增加,可以通過采用更好的種子、更先進的栽培技術、更大規模的種植等等取得。但這些,都是單純就耕地種糧來說的。其實換一個思路,也可以從一地多用、一地多收角度考慮如何提高稻田效益。
稻田養鰍、養蟹,包括一些地方已經推廣的養稻花魚,乃至種完一季稻后再種別的作物,都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以往,這些做法或是出于歷代傳統,如養稻花魚;或是一些自發的試驗,如養鱉、種芋子等。但是,如今有些不同尋常。養蟹已經是外地非常成熟且大面積推廣的方式,養鰍更是省里扶持的示范模式。政府對于這些成熟模式的推廣加以鼓勵,一方面能給種糧戶以啟迪,進而也嘗試這種種養方式,提高效益;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示范效應,既然種田也能有較好收益,那么自然能吸引更多的農民回歸種糧本業。
糧食是國之根本,所以要鼓勵種糧。也因此,鼓勵和推廣一地多用、一地多收,不應是一個暫時舉措,而是應上升為國家戰略來考慮。只有讓種糧越來越有吸引力,我們的糧食安全才會有保障,也才有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