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蘭溪畬野果蔬專業合作社蔬菜基地,沼液通過一根根管子滴灌到田間地頭。微風中,一片綠油油的蔬菜翠綠欲滴,不停擺動。
看著長勢喜人的綠色蔬菜,合作社負責人姜菊芬欣慰得對記者說:“用沼液施肥,種出來的蔬菜色澤、口感更佳,產量提高10%,價格也高出5%左右。”
如今在蘭溪,養豬場與規模種植業基地紛紛“結親”。原來人人厭惡的動物排泄物,經過處理后成了茶場、蔬菜基地等種植業業主的香餑餑。
“實現養殖場排泄物的資源化利用,使養殖場和種植戶達到‘雙贏’,走‘變廢為寶’的生態循環農業之路。”蘭溪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說道。
創新模式促“聯姻”
蘭溪是傳統養豬大市,在生豬養殖污染專項整治以前,該市共有生豬養殖場4961家,飼養量80萬頭,曾有“豬頭比人頭多”的說法。
2013年9月始,蘭溪市乘著“五水共治”的東風、結合“三改一拆”,開展了生豬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工作。截至今年8月,蘭溪已累計關停拆除養殖場2196家,減少存欄22.82萬頭。
而在整治中,蘭溪市的有關部門也開始思考,是否可以讓養殖場的排泄物在種植業中得到利用,從而探索農牧產業雙贏互利的良性循環?
“生豬的排泄物是很好的有機肥,放錯地方是污染,放對地方是資源。”在蘭溪市農業局局長嚴秋林看來,生豬養殖污染治理并不能一刀切,而是需要引導提升。因此,在整治的同時,蘭溪生豬養殖突出了資源循環利用,并大力推廣農牧結合。
完成75家養豬場整治提升,建立9000立方米沼氣池,4000立方米干糞池和5000個配套池……自此,蘭溪明確了農牧結合的“利用流程表”,開始大力走循環發展道路。
該市的水亭鄉彩潮養豬場是一家擁有存欄豬近1300頭的規模養豬場,今年負責人蔣彩潮投資70萬元,建立了沼氣池、干糞池和配套池,實現污水零排放,與所在的另兩家規模養豬場同被確認為浙江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建設得越來越好的養豬場,吸引了眾多規模種植業基地前來“求親”。原來人人厭惡的動物排泄物,經過處理后成了茶場、蔬菜基地等種植業業主的香餑餑。蘭溪畬野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姜菊芬說,沼液是種良好的有機肥,氮磷鉀成分齊全,且有生物農藥功能,可以減少蚜蟲和紅蜘蛛的侵害。
如今,姜菊芬天天跑養殖場運輸沼液,每3天就用沼液對蔬菜施一次肥。兩個產業“聯姻”后,養殖場消除了動物排泄物的后顧之憂,而靠管道輸送來的有機沼液,蔬菜施肥也實現了零成本,并無污染、無毒害、口感更好。
完善機制強利用
那么,養殖場和種植戶又該如何“牽線搭橋”呢?
“一是規模種養企業之間‘自找對象’;二是政府部門牽線;三是沼液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蘭溪農業局工作人員介紹,比如通過農業部門牽線搭橋,介紹養豬場給種植大戶使用,由養豬場負責建源頭沼液貯存池,無償提供沼液,而種植大戶則負責建基地沼液貯存池和購買沼液運輸車,異地用完沼液。
另外,據了解,為確保生豬整治形成長效機制,并鞏固農業廢棄物利用充分、環境持續優化的現代農業、畜牧業發展新格局,蘭溪市也相繼出臺了系列政策。
比如,建立就地消納和區域性配送的有效運行機制,在城郊、城西和城北建立三個沼液抽排運輸社會化服務站,配備各類沼液運輸車30輛,運輸總噸位97噸。而對于每噸30元的沼液異地運輸費用,由養豬場、沼液使用戶位和蘭溪市財政各承擔三分之一,由是建立起政府扶持、業主歡迎的沼液異地配送政策機制。
同時,為激勵種養大戶綜合利用沼液、有機肥,蘭溪還實施了48萬畝的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明確有機肥使用獎勵政策:對有機肥生產企業利用本市養豬場豬糞加工成有機肥的,生產一噸成品有機肥獎勵50元;對使用本市有機肥的本市種植戶使用一噸成品有機肥獎勵200元。目前,蘭溪已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1萬畝,使用有機肥達到5700噸。
實踐證明,這場一拍即合的農牧完美“聯姻”,也讓互利共贏的農業循環發展新路,逐漸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