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0日,共計370家公司披露了2015年三季報業績預告,其中,83家公司預增,101家公司略增,扭虧15家,39家續盈,合計238家公司業績報喜,占比64%。上證報資訊梳理已披露的業績預告發現,處于同一個細分行業的多家公司均表示,業績增長源于行業回暖,或公司受一些行業景氣影響,公司訂單充足等。
生豬養殖行業的景氣回暖明顯,并且呈現季度遞進式上升。雛鷹農牧預計前三季度業績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約為1億元至1.5億元。公司表示,隨著下半年傳統消費旺季的到來,一定程度上推動商品仔豬及商品肉豬價格維持在高位;隨著商品肉豬價格的持續高位,白條豬價格也將保持在較高水平,公司也將繼續拋售原有豬肉凍品庫存,對公司業績將產生一定積極影響。而公司上半年的凈利潤只有4000萬元,表明第三季度盈利將至少達至6000萬元。 我國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怪象,不但造成國產糧食的嚴重滯銷,而且在進口廉價糧食沖擊下,國家糧食庫存居高不下。短期內使國內糧食流通受阻,財政支出壓力增大,長期來看將勢必造成糧食收購難、庫存難、財政負擔難,最終會致使糧食生產萎縮,農民利益受損,未來農業生產堪憂,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穩定。破解“三量齊增”困局,是擺在我們面前十分重大而緊迫的問題。
通過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走現代化生產道路
農業生產方式如何,直接決定一國農業現代化水平。
處于溫飽水平之下的農業生產方式,主要追求的是生產的數量。經過建國以來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農業生產已經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擺脫溫飽水平的我國,如今包括糧食在內的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裕。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從追求數量,轉變到更多地追求質量上。
社會變遷的重大變化,決定了農業生產方式也應該隨之發生變化。從我國國情出發,我國的農業發展方式,要從數量型向數量、質量和效益并重型轉變。農產品供給由注重數量增長向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和質量安全并重轉變。
我國目前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效率比較低、效益也比較低。自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已經連續十一年增產豐收,今年夏糧又獲得十二連豐。
雖然我國糧食生產達到創紀錄的水平,但是,仔細分析我國包括糧食在內的農產品質量并不高。國產優質小麥供不應求,每年都需要從國際市場購買;優質稻米占比很小,過多的普通稻米不但市場價格遠遠高于國際市場,而且不受消費者歡迎;諸如大豆、油菜籽等油脂油料,近年來因出油率低和市場價格高等問題,不僅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而且進口量不斷上升。我國現今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曾經是玉米出口國的我國,當今成為為數不多的玉米凈進口大國之一。
雖然我國對重要農產品,如小麥、稻谷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但是,由于農民種植糧食的效率低下,效益也很低。平均起來,種植一畝糧食一年兩季的收入僅在1000元左右。不及2014年全國農民工月平均工資2864元的一半。
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種植收入,在注重總量平衡和質量安全的同時,要特別注重結構優化。
目前,我國主要農產品,例如重要的糧食品種小麥、稻谷今后一段時間仍然執行最低收購價。要優化糧食種植結構,就要調整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改變現在對同一糧食品種,不分優劣實行一樣收購價格的辦法。按照市場需求,切實做到優質優價,劣質劣價。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糧食品種。既適應市場需求,增加種糧農民收入,又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減少資源浪費。
人多耕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作為發展中國家,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耕地面積將還有減少的趨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異常艱難。在此情況下,我國的農產品生產資源消耗方式必須盡快改變。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
過去我國的農產品生產,主要是靠拼資源、拼消耗。為了促進農產品增產,我國化肥的使用量越來越多。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和使用大國,2013年我國化肥生產量7037萬噸(折純,下同),農用化肥施用量5912萬噸。當前我國化肥施用存在的主要問題:畝均施用量21.9公斤,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畝8公斤),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施肥不均衡現象突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長江下游地區和城市郊區施肥量偏高,蔬菜、果樹等附加值較高的經濟園藝作物過量施肥比較普遍;有機肥資源利用率低。目前,我國有機肥資源總養分約7000多萬噸,實際利用不足40%。傳統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導地位,化肥撒施、表施現象比較普遍,機械施肥僅占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的30%左右。過量施肥、盲目施肥不僅增加農業生產成本、浪費資源,也造成耕地板結、土壤酸化。
我國水資源消耗越來越大,地下水超量開采,水井越打越深。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 2013年全國總用水量6183.4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12.1%;工業用水占22.8%;農業用水占63.4%;生態環境補水(僅包括人為措施供給的城鎮環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濕地補水)占1.7%。
掠奪性的耕地經營方式,使耕地質量越來越差。據農業部統計,全國因水土流失、貧瘠化、次生鹽漬化、酸化導致耕地退化面積已占總面積的40%以上。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數據顯示,南方14省(區、市)土壤PH值小于6.5的比例由30年前的52%擴大到65%,土壤PH值小于5.5的比例由20%擴大到40%,土壤PH值小于4.5的比例由1%擴大到4%。西北地區耕地鹽漬化面積3億畝,占全國的60%。其中,耕地次生鹽漬化面積2100萬畝,占全國的70%。據有關農業專家介紹,歐美國家糧食產量70%—80%靠基礎地力,20%—30%靠水肥投入,而我國耕地基礎地力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僅為50%,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低20—30個百分點。
重金屬、大氣等污染,使相當部分農產品不能食用,人們越來越受到食品安全的威脅。來自環境部門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耕地面積的1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其中,受礦區污染耕地3000萬畝,石油污染耕地約750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放污染約75萬畝,“工業三廢”污染近1.5億畝,污灌農田近5000萬畝。
有調查顯示,珠三角近40%的農田菜地土壤遭重金屬污染,且其中10%屬嚴重超標。農田“白色污染”也逐漸加劇,每年有50萬噸農膜殘留在耕地里,在15—20厘米的土層形成不透水、不透氣的難降解層,對耕地質量構成巨大威脅。
改變目前我國農產品生產的“拼”字國情,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發展有機農業,減少化肥投入。改變化肥的過量投入,發展有機農業是有效途徑。根據目前我國化肥過量投入的現狀,應堅決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將化肥使用量年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是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大措施,也是促進節本增效、節能減排的現實需要,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要高度重視有機肥料的使用。除了大力鼓勵農民施用農家肥之外,尤其要重視資源廣泛的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
發展節水農業,減少水資源浪費。我國的淡水資源分布極其不均衡,極大地影響了農產品生產的發展。減少水資源浪費,既要研發節水農產品,又要因地制宜,在水資源缺乏的地區發展旱作農產品,還要大力發展噴灌、滴灌等新的灌溉技術。
發展循環農業,保護耕地資源。一季連一季,年復一年的生產,勢必造成耕地資源“疲勞”。改變耕地資源“掠奪性”生產方式,發展循環農業無疑是好的選項。
在現行循環農業生產技術中,“共生共養”技術值得推廣。以湖北江漢平原為代表的“稻蝦共養”、“稻魚共養”、“稻鱉共養”等,不但改善地力,不施用化肥、農藥,還為農民增產增收找到新的出路。
對于常年種植同樣農產品的地區,可以采取間作套種,或者輪茬的方式,促進地力的改善。
當今不少地方農作物秸稈漏天焚燒,已經成為大氣污染新的淵源和社會安全的重大隱患。其實農作物秸稈是發展循環農業的寶貴資源。利用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生產有機肥,可以減少化肥的投入;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產沼氣,不但增加農村清潔能源,還增加優質的沼液肥料;利用農作物秸稈喂養牲畜,不但減少糧食消費,增加動物蛋白來源,還增加有機肥料。
發展科技農業,維護食品安全。科技作為“雙刃劍”,既促進了農產品生產的發展,又為農產品生產帶來很大的副作用。農產品質量的安全,與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毒大米”、“毒面粉”“毒食用油”充斥市場,一定程度上是社會上利欲熏心的人利用科技造成的惡果。
保證食品安全,就要利用科技農業的正能量。要實行嚴格的食品生產標準,嚴厲打擊非法添加危害人身健康的添加劑。
要采取嚴格的礦產資源開發法律法規,尤其是有色金屬的開采和加工。凡是開采不達標、污染治理不力的企業,堅決予以關閉,并給予重罰。
對于已經遭到污染的耕地,國家和地方政府要不遺余力地徹底治理。在沒有達到安全標準之前,出于對人民安全的責任,一律不得種植供人民食用的農產品,改種其它工業用途的作物,或者林木等。
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建立起從生產源頭到餐桌的可追溯制度,確保人民食用農產品安全。
在當今技術水平下,雖然不能改變“靠天吃飯”的大格局,但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規律,依靠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來最低限度地減少損失。農業生產條件由主要“靠天吃飯”向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轉變。
在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要求高的情況下,發展農業機械化尤為重要。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可以有效地促進耕地由一家一戶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耕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不僅可以大大減輕農業勞動強度,還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率和產出率。新型農業裝備的使用,還可以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遠程計算機、手機等自動控制。農民在外,或者不出門,就可以請教農業專家、科技能人,實現資源共享。
我國氣象衛星技術的發展,已經能夠實現較長時期的農業氣象監測預報。農民只要注意觀察氣象預報,就可以提前做好預防,減少災害損失。
臉朝黃土背朝天,只顧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沿襲幾千年的傳統生產方式,注定要被新時代淘汰。農業勞動者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
培養新型農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是時代的要求,是農民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充分利用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教育機構,國家免費招收農民子女,進行專業教育,培育新一代知識農民;各級財政、農業部門,要舍得投入,每年安排專項資金,舉辦農民急需的各種職業培訓;要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培訓特色化、專業化,有較強的指導性、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系統內對農民開展培訓,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術水平和適應市場的能力;人社部門要將農民職業技術職稱納入職稱評定體系,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要通過方方面面的努力,培育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農民,為我國農產品的生產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礎。
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去,增強我國農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資源有限,但世界范圍廣闊。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為農業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在東南亞國家,農產品生產水平不高,單位面積產量較低,而我國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明顯。近年來,我國的雜交稻已經在這些地區成功種植,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土地廣袤,人煙稀少,當地政府歡迎外國農業投資。我國農業投資者種植的農作物,已經順利銷往國內。
廣大的非洲地區,適宜多種農產品的種植,目前大片大片的耕地等待開墾者。
我國的農業企業要緊緊抓住“一帶一路”的政策機遇,一方面通過技術輸出,為相關國家提供新的農業生產方式,促進當地農產品生產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勞動力輸出,運用合作、租賃等辦法,種植我們所需要的農產品,緩解我國耕地不足的矛盾。同時,通過多方貿易方式,以貨易貨,共謀發展。
在利用“一帶一路”政策、農業走出國門時,既要大膽,又要細心。最為重要的,是要認真研究投資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由于國體不同,民族特點各異,不了解當地國情,盲目投資,就得不償失,甚至血本無歸。
通過運用多種手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雖然都有義務遵守世貿組織規則,但是,只要認真研究、利用好有關政策,是可以使國內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得到有效保護的。
當前我國農產品進口對國內市場的嚴重沖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與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時間不長,法律法規運用不充分不無關系。
我國的當務之急是綜合運用配額管理、貿易救濟、進口產品用途管制、檢驗檢疫、“綠箱”補貼等手段,防止價格倒掛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擴大,守住農民收入、口糧生產能力、重要農產品供給三條底線。在糧食收購政策上,適度調整最低收購價的同時,要進一步探索大豆、棉花目標價格,為重要農產品價格改革積累經驗,探索路子。
為了維護國內糧食流通秩序,促進農民增收,對進口糧食要實行嚴格的配額管制。要采取強有力措施,嚴厲打擊走私,保持國內糧食市場穩定、有序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