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云南昌寧縣冷涼山區找出路 中藥材種植變荒山為“寶山”

   日期:2015-08-2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36    評論:0    
   順著山路往上爬,路邊的指示牌像是尋寶牌,指示著樹林里的中藥材。保山市昌寧縣漭水鎮山地眾多。如果種植茶葉、莊稼等,每畝只能收入四五百元。中藥材種植則每畝至少能帶來上萬元的收入,荒山變成了“寶山”。
 
  冷涼山區找出路
 
  昌寧縣域內海拔高差大,干濕季節明顯,立體氣候突出。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冷涼山區占國土面積的70%以上。
 
  漭水鎮黨委書記施學榮說:“由于土地的產出率低,我們漭水鎮外出打工的人非常多,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兒童。青年人的婚姻問題也比較難解決,造成不少社會問題。那基于冷涼山區的特點,我們想找到一個產業代替傳統的種植業,發展當地經濟。”
 
  中藥材種植最終成為了漭水鎮的選擇。目前全鎮中藥材種植面積已經有約2萬畝,主要有重樓、當歸、茯苓等40多個種類,產值高達3300多萬元,實現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
 
  以打造滇西最大中藥材種植基地為目標的漭水鎮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不僅種植藥材,還籌劃建設科普園區和中藥材種植學校,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到目前為止,示范基地已經完成5000畝核心區域的土地流轉,開挖土地約3000畝,種植中藥材2500畝左右。
 
  四種方式保收益
 
  那么,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如何保證農民受益呢?漭水鎮交出的答卷上,有四種方式。
 
  最基礎的,農民以土地的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獲得土地流轉的收入,保底是每年每畝600元。施學榮說:“漭水鎮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的不少土地,是低產茶園改造出來的。每畝600元也比原來的收入(400~500元)高。”
 
  第二種方式是“企業+商會+合作社+農戶”。商會對接企業承接訂單,合作社以土地流轉的方式建立基地,基地根據訂單制定種植計劃,帶動農戶生產。這種方式的好處是能防止跟風種植,避免擾亂中藥材價格市場。同時,企業還提供技術支持。種植過程中的任何問題都能咨詢到專業人士,中藥材質量也更有保障。
 
  第三種是“專業合作社+集體經濟”的方式,村集體以項目、資金、土地等入股,收益用于發展公共事業。2015年,當地村集體經濟已經實現收入8萬元。
 
  第四種是建設創業基地,一些土地少但是勞動力強的人家可以承包土地種植中藥材,和基地、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開始自己的創業道路。
 
  林下種植調矛盾
 
  漭水鎮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大量采用的是林下種植模式。在原有的樹林中“見縫插針”地種下一棵棵中藥材,最少影響生態環境,最大限度保證中藥材的質量,也算是在開發和保護的矛盾中另辟蹊徑。
 
  據介紹,示范基地目前種植有37種藥材,主打的有貝母、草烏、重樓等5種。施學榮說,考慮到有的中藥材生長周期比較長,當地采取“長短結合”的方式緩解資金壓力。
 
  “長的比如重樓,1畝地需要投入10萬元籽種,5年后能收入約40萬元;短的是草烏,當年種當年收,當年就會有收益,每畝能有1.5萬元左右的收益。”兩相結合,能保證農民每年都有收入。
 
  然而,在采取種種措施的同時,漭水鎮格外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良好的生態是發展的基礎。施學榮告訴記者,下一步當地計劃發展莊園經濟,將旅游養生和中藥材種植結合起來。游客們可以一邊欣賞當地的山水風光、呼吸新鮮空氣,一邊品嘗養身藥膳。中藥材種植將會為當地人帶來越來越多的收益。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