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奧會申辦成功后,北京、張家口兩地的冬奧場館建設引起人們關注。根據目前規劃,選定在北京市延慶縣小海坨山上新建高山滑雪和雪橇雪車比賽場地,與北部的張家口市崇禮縣滑雪場地以及北京市內的冰上項目場地連成一線。
有媒體報道稱,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進行范圍調整,調整后保護區總面積為6122.96公頃,比原保護區面積擴大了31%。調整后,冬奧會的雪橇雪車和高山滑雪比賽場地不在保護區范圍內。
未來修建滑雪場、雪橇雪車等比賽場地過程中,如何保護生態和周邊環境?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比賽場地不在保護區內?
仍要參照實驗區加強管理
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延慶縣境內,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是北京市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66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落葉闊葉次生林森林生態系統、天然油松森林生態系統以及水源涵養地。
為何會調整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延慶縣常務副縣長張素枝在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表示,為了區域可持續發展,以及更好地保護區域整體生態環境,延慶縣政府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程序,并報請北京市政府同意,正式向國家主管部門提出了調整原保護區的建議:一是將周邊一些具有重要保護價值區域劃入保護區,擴大自然保護區面積,實現對區域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二是將原保護區的部分區域調出,為當地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空間,也有利于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
延慶縣山區的山高、山形、地貌、山體坡度、山體落差、溫度、濕度、風力、降水、雪深等都符合冬奧會要求,將依托現有山體地形修建臨時場地設施,用作雪車、雪橇大項和滑雪大項中的高山滑雪比賽場地等。
雖然冬奧場館選址不在調整后的保護區范圍內,但在小海坨修建滑雪場地也要重視生態保護。
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教授張志翔建議:“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森林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盡管與百花山、東靈山和霧靈山相比,松山不是北京地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應該參照自然保護區實驗區的相關管理規定,要堅持環境友好原則和環境破壞最低標準。在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按規定建設設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依法履行審批手續,并督促建設單位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物種保護與恢復措施。”
怎樣的改變可以接受?
提前啟動物種調查
不可否認,每一個項目的進入,均會對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我們要去尋找保護與發展的平衡點。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旅游系副教授烏恩表示,對保護地的利用,有一個“可接受改變的限度”理論,即只要有利用,就必然會產生對環境的改變,研究、計算、判斷對當地自然的多大程度的改變是可以接受的,是一種務實、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在小海坨建冬奧場館,是對小海坨山做出的一種改變,對物種、環境、生態肯定有影響、損傷,相關機構應該在科學認真的調查、研究基礎上,判斷這些改變是否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據了解,將修建的冬奧會高山滑雪場區域在松山的西南坡,屬于陽坡,主要有山桃、山杏等植物。同時,陰坡有樺樹、椴樹等主要植被。這些植被與燕山山區、太行山等山脈常見植被基本相同。
張志翔表示,即將修建高山滑雪場的區域范圍落差達800米以上,符合場館建設要求。目前這一區域還沒有發現國家級木本保護植物。他建議,在場館建設中,可采取近地保護的方法,將植物移植到附近,特別是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種植保護。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生態保護問題上,亦是如此。張志翔呼吁,要規劃先行。政府部門應該制定場館周邊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進行生態環境風險評價,制定出更深入、細化和科學的保護方案。以此來指導建筑單位在滑雪場建設過程中,如何對生態環境、物種進行保護。
烏恩也表示:“人既要利用環境,又要保護環境,就必須首先確定可接受的改變程度。這就應該有更為精細化的工作,比如對自然生態損害的數據,要有權威、專業的人員、機構來做細致工作。并且,要把調查數據、分析結論等信息向社會公開,使公眾了解這些工程、項目、開發對環境的影響,是否在可以接受的程度范圍之內。從現在關于冬奧會場地的關心、質疑、爭論來看,目前也許缺少上述研究、調查以及對調查結論的社會披露環節。”
場館建設有何要求?
盡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
未來修建滑雪場、雪橇雪車等比賽場地過程中,如何保護生態和周邊環境?
張素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場館建設時,我們非常重視周邊環境建設。首先,在最初選址,已經做了初步的環境影響評價,評價環境承載力等,以便場館建設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其次,在場館建設過程中,也會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將采用綠色建設標準,使用節能、節水等環保材料,盡最大可能保護周邊環境。同時,場館建成后,在場館運營和場館使用過程中,會科學控制人流數量,減少人為環境破壞,以保護山區的森林、土地等,確保對環境的影響最小。”
張志翔指出,在小海陀山不要過度建設,要把握適度原則,建設過程中始終不能忘記保護環境。首先這是體育場所,應與高山滑雪場相協調,不能搞現代化建設,要與北京特色相適應,與當地環境相協調。整體上,需保持原有生態風格和生態景觀。其次,在林區建設高山滑雪場,要有好的森林環境,而不是光禿禿的雪道,因此保護好周邊森林也是必要的。
此外,還可以借鑒國外這類重大工程在面對給植物帶來干擾時,怎么解決的?張志翔舉例說,在歐洲,公路建設十分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和對原有地形地貌的保護,因此在遇到道路拐彎時采用不削平山坡、以隧道方式通過,這樣既能保持山的原貌,也減少了對山坡上植被的擾動,還可避免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鰞冉ㄖ唵纹?,與周邊自然景觀有機融合在一起。應組織專家好好論證,在建城際高鐵和冬奧場館時,如何來降低對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