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這對于經歷過超強臺風“威馬遜”后的水產人而言,可以說是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
走進華僑農場羅非魚養殖基地,盡管滿目瘡痍,但四處忙碌的人們處處展現著這片土地中蘊藏的活力與生機。
養殖基地里的殘枝斷葉已經清掃干凈,工人正在清理倒塌和受損的養殖棚和宿舍,在他們滿頭大汗的臉上,看不到沮喪與懊惱。抬卸重物時,此起彼伏的加油聲,既是在給自己鼓勁,也令人看到了大災面前眾志成城的凝聚力。
“這次是養殖場建場十幾年來最大的損失。”海南振宇實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樊鍵中告訴記者,盡管這次超強臺風來臨前,已經組織員工對房屋做了加固防風處理,但沒想到風那么大。一夜之間,該公司位于翁田、昌灑、抱羅、東郊等鎮共占地3000多畝的多個養殖基地受損嚴重。
“主要是沒電,機器不能供氧。因為停電就意味著無法給魚苗增氧,這個問題很緊迫。”樊鍵中告訴記者,多個養殖基地90%的電力設施、基礎生產設備和圍墻被破壞,臺風后一直沒有通電,只能采用柴油發電機發電加氧的方式維持。
為了搶救羅非魚種魚,樊鍵中回憶道,在停電、池里缺氧的情況下,基地工作人員只能通過停止喂料,靠小型發電機供電,緊急用氧氣罐輸氧至池里,值得慶幸的是羅非魚親本沒有受到影響,成功保住了養殖基地的生產“命脈”。
記者在這個位于華僑農場約600畝的海南振宇實業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內看到,“威馬遜”肆虐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但是基地內養殖棚屋頂已修復,生產用水、用電也已經恢復。
“我們正抓時間搶修或是購買新基礎設備。要苗的訂單很多,作為苗場,我們也很著急,但現在最緊要的任務是抓緊時間恢復生產,以保證下半年的正常生產。”樊鍵中在談及此次臺風對羅非魚市場的影響有多大時,他認為,魚價不會出現過大波動,至于苗價,“站在我的立場上,肯定不會去發災難財,要賺良心錢。”雖然相對對蝦和石斑魚苗場而言,羅非魚受到影響較小,但未來的魚苗供應或會趨緊。
在天災面前羅非魚行業遭受種種困難,但是水產人依然保持樂觀心態,災后重建工作都在緊張進行。樊鍵中的那句“我們對災后恢復生產還是很有信心的”代表了所有水產人的心聲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