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地產葡萄上市季已進入尾聲,然而并未出現往年地產葡萄剛上市和快收尾時價格“兩頭翹”的現象。“今年的葡萄采摘價格,只有8~10元/斤,最貴的只有15元/斤,比往年低了不少。”說起今年的葡萄銷售,重慶渝北石船鎮重橋村葡萄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希平搖了搖頭。他說,前年葡萄曾賣出過30元/斤的高價,讓當地的農戶笑得合不攏嘴。
重慶晨報記者昨天走訪我市部分葡萄種植戶了解到,今年地產葡萄銷售價格并未上漲,有的反而在下降,降幅15%~50%不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重慶全市的葡萄種植面積已有17萬畝,年產葡萄總量則在15萬噸左右,重慶各區縣葡萄園已呈現出遍地開花的態勢,我市葡萄產業產能是否已過剩?
葡萄種植面積急劇膨脹
渝北石船鎮重橋村,是渝北區最早種植葡萄的地方。昨天,村民熊貴祿站在自家的3畝葡萄園旁,滿臉惆悵。
“2009年,村里來了兩家企業投資建葡萄園,我除了照看自己的葡萄園外,也成了其中一家企業的工人,負責打理5畝葡萄園,每月可領800元工資。”熊貴祿說,當時日子過得挺滋潤,一年能賺4~5萬。
陳希平稱,最早村里種植葡萄面積才80余畝。2009年開始,外地資本開始涉水葡萄,2012年前后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兩家外來企業就占了一半面積,而全村400多家農戶幾乎都成了葡萄種植戶。
不過,今年形勢逆轉。熊貴祿說,今年葡萄總共收獲了3000斤,除200斤是以8元/斤的采摘價賣出,剩下的都只能以3.5元/斤的價格賣給了販子。73歲的郭步能說,如果算上肥料和人工,一斤葡萄成本達到5~6元,往年賣給販子都要7~8元/斤,現在卻按照3元/斤的價格出售,今年只能虧本了。
來村里投資種葡萄的兩家企業,有一家已經發不出工資了。“聽說今年這家公司虧了10來萬,大幅減少了葡萄收購。我只需要交300斤,只有去年的1/10,今年的年收入要少很多。”熊貴祿說。
本地產葡萄價格下滑
昨天,九龍坡區金鳳鎮耘佳葡萄園老板張安敏說,去年的采摘價是35元/斤,但今年已降到30元/斤,“具體收入要8月底才算得出來,不過利潤肯定不如前兩年。”
“從前年起,本地產的蜜妮、巨峰等品種就有銷售,但價格并不高,去年批發價在3.3元/斤左右,今年還跌了,只有3元/斤。”菜園壩水果市場負責人表示,銷售高峰時,市場一天就要賣500噸葡萄,云南、成都占比超8成,本地葡萄的市場份額則在不斷縮水。
在陳希平看來,目前再盲目擴張葡萄種植面積已屬不智,“僅渝北區就有興隆、大盛、古路和統景等鎮在種葡萄”。而張安敏也稱,最近兩年,金鳳鎮周邊就有5個老板投資葡萄園,面積都有上百畝。
有老板虧本賣葡萄園
2011年,屈明國放棄了生意,在璧山大興鎮蓮生村種起了葡萄。昨天,他在電話中告訴記者:“我已經退出了,葡萄園賣了。”
屈明國說,葡萄種植生意看似賺錢,但“水”深得很,“尤其是去年,極端天氣讓葡萄在地里就爛了20萬斤,再加上周邊的種植戶頻頻殺價,我虧了幾十萬。”他說,今年2月,他把經營了4年的500余畝葡萄園虧本賣了。“算上前期投資,我虧了足足160萬元。”
他透露,從5年前開始,璧山葡萄產業就開始快速膨脹,僅大興鎮周邊就有30多個葡萄園,大部分都是外地來投資的老板。截至今年,璧山葡萄的種植面積達5.5萬畝。
各方說法
專家說 種植業需融合觀光業
昨天,葡萄專家、西南大學尹克林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部分種植戶都只看到了葡萄豐收時的高價,但最后期望值落空造成滯銷。”他認為,一般來說,扣除成本后,葡萄在10多元/斤,已有很大的利潤空間,但種植戶都想賣個高價,最后形成了目前的局面。
此外,由于重慶本地葡萄成熟期都在6月中旬以后,“這給了云南等地的早熟葡萄機會。”尹克林說。他認為,要解決目前的問題,還是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讓種植業和觀光旅游業融合,才能找到出路。
農委說 葡萄價格應更加親民
我市葡萄產業產能是否存在過剩的情況呢?市農委特色經濟發展處人士表示,如果從重慶本地的葡萄種植面積和產出量來看,葡萄并不存在過剩的情況,有些葡萄不好賣,問題可能出現在定價上。該人士介紹說,重慶全市的葡萄種植面積在17萬畝左右,年產葡萄總量在15萬噸左右,“重慶市民對葡萄的消費熱情很高,一年重慶人要吃掉大約50萬~60萬噸葡萄,不過,大部分葡萄都是從外地運過來的。”
“主要還是農民對于價格的預期過高。”該人士認為,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把葡萄價格定得更加親民,或許是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