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凱買了一些養殖僵蠶的書籍,開始研究,同時跟村里40多家農戶,簽訂了一個合作協議,農戶把蠶養到4齡,葉家凱以高于市場價15%的價格收購。
2011年5月,葉家凱花了20多萬,收購了40多家農戶的蠶,按照書本上的操作步驟,他買來白僵蠶菌種,進行人工接種。本來2天之后就能變僵蠶的蠶,結果,都腐爛了。
葉家凱:全腐爛了,整棟房子大概在100米之內,你就能聞到它那個腐臭的味道,那時候心里真的無法形容。
記者李陽:蠶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僵蠶?
浙江大學蠶峰研究所副所長繆云根:第一個就是一定要有它的病源,白僵蠶的病源,那么在這個基礎上,跟它的將養蠶的季節有關系,特別是濕度,那么很有關系了。主要是從它的氣候、溫濕度的這個控制上面,來做這個東西。另外還有一個就是說你在長期搞這方面的東西,要防止它的這個病擴散出來,它本身是養蠶為了結繭,結果你白僵病到處都是了,你影響人家的這個事,這個生氣了,所以可能還是蠻重要的。
從沒養過蠶的葉家凱按照書上的理論進行養殖僵蠶,剛開始創業就失敗了,賠進去20多萬元。葉家凱沒錢了,桑果樹1年以后才能結果,2年后才能達到盛果期。他想找一個周期短,見效相對快的項目來做,填補資金空缺。
2011年9月的一天,葉家凱跟一個賣茶葉的朋友聊天,讓他又有了新的想法。
葉家凱:因為他做茶葉,他每年的量也不多,他就做中高端,他就給我的觸動很大,所以我就選擇了跟他差不多的模式,就是說中高端定位。
2012年3月,多方考察后,葉家凱發現,綠殼蛋雞品質好,市場前景不錯,他從江西購買了1000只綠殼蛋雞苗,在桑樹林里放養。
在杭州開廣告公司時,葉家凱經常帶自己家養的雞和雞蛋,送給朋友吃,朋友們都很喜歡。葉家凱想從自己的朋友圈開始,銷售自己的綠殼蛋雞和雞蛋。讓他高興的是,還有人給他投入100萬元,成為了他的合伙人。
葉家凱的合伙人包琦:通過朋友的介紹,買過他們的農產品,因為也是買得比較多,對他們的產品很認可,也通過電話聯系,通過這樣子,原來是從顧客,大家成為了一個朋友。覺得去那個農場投一點錢,覺得這個事情挺好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很快,葉家凱便通過朋友圈,在杭州建立了一定的客戶群。葉家凱信心滿滿,2013年3月他又引進了8000只綠殼蛋雞雞苗。
然而,2013年下半年,活禽銷售市場突然低迷,市場上雖然有冷鮮雞出售,但很多市民卻懷疑,到底這種雞是不是活雞殺的。
葉家凱:2013年杭州出臺了活禽不準進入杭州市場,我們當時也是送活禽的,有一段時間我們可能就停止銷售了。
葉家凱當時的銷售主要集中在杭州,很多朋友也不敢從他這買雞和雞蛋了,這讓葉家凱很頭疼,必須要留住客戶,一天在家里看電視的葉家凱,受電視上的一條食品廣告的啟發,有了新的銷售思路。
葉家凱:我以前是做廣告的,對這一塊比較敏感,我當時就想,我能不能通過視頻拍去,讓客戶相信我這個雞是活的,所以通過這樣一個事情,我們就在一個月之后,慢慢的有接單了。
葉家凱用手機把活雞拍好視頻,從網上發給以前的客戶,客戶確認后,葉家凱再進行宰殺,同時每只雞還有一個特殊的辨別方式。
葉家凱:他認可這只雞,我們會把重量告訴他多少,顏色都會告訴他,那比如說讓他自己說是剪雞的哪個指甲,比如他說剪中指,我們就把中間那個指甲剪掉。
記者李陽:你要說剪中指的話,再換一只,也可以剪中指。
葉家凱:假如說是這樣的話,剪中指,我不可能每只雞都把它剪掉。因為在拍之前重量和膚色都告訴他了,比如它是黑色的,毛也是黑色的,他要求剪中間指甲,我們把它剪掉。假如說是死雞的,不可能每只雞的重量都有那么均衡。
半個月后,通過視頻賣雞,葉家凱逐漸贏得杭州市場上消費者的認可,并打開了銷路,杭州、上海等地很多小區、公司也陸續訂購他的雞和雞蛋。
浙江杭州某有機食品店店員徐紅九:很多客人都是試試看,吃吃看,結果不錯,很多回頭客。
葉家凱的叔叔葉名玲:杭州當時轟動起來,要他1700只雞,他根本就供應不出去。他搞不出來,沒辦法,有多少搞多少。
字幕:時間:2015年7月12日晚上8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