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著高溫,消暑水果陡然俏銷,西瓜、桃子等當令品種更是當時當令。江蘇省蘇州市鳳凰街上的一家水果店,門面不算大,水果產地倒都標示清晰。店老板說,這些水果表面分不出上下,產地就成了顧客選購的主要依據。可從價格牌上標注的水果產地看,外地果占了絕大多數,本地水果只是憋屈地縮在一個個小角落里。老板坦言,絕非歧視地產水果,這是由銷量決定的,地產水果如今真心不好賣。
新鮮、可靠、綠色、安全、健康……一連串的標記,曾讓蘇州地產水果,一度是市場上的香餑餑。然而,一直在中高端上使勁的地產水果,市場之路怎么會越走越窘迫?
探訪水果店大賣場
地產果市場份額不足1/10
在鳳凰街上的這家水果店,半個多小時里,只見大多消費者都徑直走向了外地水果架。比如桃子,無錫產的陽山水蜜桃,標價從11.5元/斤至18元/斤不等,本地水蜜桃雖只要6.8元/斤,可就是吸引不了顧客。“主要是外地果比地產的好吃啊,比如這桃子吧,陽山水蜜桃就比蘇州的桃好吃,雖價格略貴,但能接受。”問起一位消費者為啥不愛地產水果,他說,口感一般般是主要原因。“我也是誒,上周買的本地水蜜桃水分和甜度都一般,這次還是買陽山的了。”就在一旁選購的消費者插話說。
在其他水果店,情況也差不離。葑門街上的一家水果大賣場,光是香蕉就有來自廣東、海南和美國之分,水蜜桃有無錫陽山、浙江等多種產地。賣場的店主說,這里的外地水果占七成多,全國各地都有,特別品種如山竹、車厘子、芒果則多為國外進口,而蘇州地產水果則主要為葡萄、李子和梨,進貨量和銷量都較少。
除了街邊水果店,更多的上班族習慣到大賣場將一周的生活必需品購足,水果就是其中一項。據悉,40家大型賣場的水果總銷量要占蘇州水果市場四成以上。然而,到蘇城幾家大賣場生鮮水果專區轉一圈發現,地產水果的比重竟比街邊水果店更少。“本地水果?好像沒有,我們都是公司直采的,全國各地的基地都有,蘇州的倒真少。”昨天下午,在南門一家大賣場,一位生鮮水果區的工作人員說,來貨的大多外地果,極少有蘇州地產的,他個人覺得地產果與大賣場定位不符。而從各個大賣場的采購部門反饋的數據也佐證了他的觀點,地產水果的占比非常可憐,只1/10不到。
多數果園銷售量明顯下滑
一些果農持續虧本萌生退意
水果店、大賣場是水果市場銷售的終端,這些地方難覓蘇州本地水果。再到本地的水果生產基地去看一看。
位于吳中區臨湖鎮的名夫果園是蘇州太湖邊規模比較大、名氣比較響的水果種植基地之一,300畝的基地里除了火龍果、小番茄、藍莓這些小眾水果外,50畝的葡萄是果園采摘銷售的重頭。“以前這個時候能賣掉四萬斤左右,但現在只賣了兩萬多斤,上市初期每天可以賣上千斤,但最近每天只有兩三百斤的銷量,除非碰上大戶。”名夫果園園主吳美運告訴記者,他們基本實現一年四季都有果品銷售,但今年不知為何,葡萄銷售很差,倒是產量不高的藍莓、火龍果、黑番茄這些新奇水果還略好一些。
黃桃、水蜜桃和翠冠梨是高新區這幾年主要發展的果品,種植面積增長很快,也一直賣的不錯。但是從去年開始,蘇州的桃子和翠冠梨感覺一下子就進入了滯銷期,有的果園竟然有將近一半的桃子爛在樹上。“去年到最后賠本處理了幾千斤,還有不少來不及采爛掉了。”在鎮湖一家果園里,園主趙林正在忙著裝箱,談到去年的銷售滑坡,他還心有余悸。今年黃桃才開始上市,銷量仍然比不上往年,一天只有千把斤,趙林這幾天到處尋找銷售的渠道,他不想再重蹈覆轍。
市林業站工作人員介紹說,最近一階段蘇州果品市場上外地水果貨源充足、消費額增加、價格上升,本地果品銷售面臨壓力重重。經過他們前期的摸底調查發現,本地絕大多數的果園存在銷售量明顯下滑的情況,部分果園已經是持續下滑連續兩年或三年,一些果農已經萌生退意,打算改做別的行當。
地產果為何遭遇“滑鐵盧” 品種、規模、質量種種制約
曾經吃香的地產水果為何在這兩年遭遇銷售“滑鐵盧”,賣不過外地水果?
“本地水果品種有限,這個季節就是葡萄、桃子、翠冠梨、西瓜這些大路貨,相比下來,外來的香蕉、芒果、甜瓜可選擇的更多。”一家水果店店主坦言,如今的消費者真正關心產地的并不多,口感與價格才是考量標準,確實好吃的貴一點也無妨。即使是同樣的品種,本地水果進價偏高,有的甚至比外地果貴了近30%,但就口感來看,并沒有遠超外地果,顧客不買賬,慢慢就不太愿意從本地拿貨了。對于價格上的競爭力不足,果園的園主也是一肚子苦水。“去年一個女工是45塊錢一天,但今年要漲到七十塊,如果加班則要八九十塊錢,男工的成本也從去年的80塊錢每天漲到了100多。”吳美運說。另外,蘇州的土地租金、果園基礎建設、優質肥料等投入都比外地高,直接推高了本地水果的終端售價。
大賣場不看好地產水果另外還有原因。據蘇州家樂福公關經理陳梅蓉介紹,整個家樂福蘇州區門店統一采購,一種果品的采購量也許就要50噸甚至100噸,而蘇州絕大多數的基地規模有限,無法滿足如此巨大的量。另外,地產水果的專業化程度也不高,包裝等達不到賣場的要求。“有一次賣場嘗試采購一批蘇州本地梨,結果果園提供不了統一包裝,對接上產生了一系列的困難。”她坦言,這方面,外地果園要專業很多。比如出產蘋果的煙臺,賣場就從農民手上直采,少了中間環節,價格便宜了近三成不說,農民們都能提供完全符合賣場標準的包裝等附加條件。與此同時,她說,相比外地水果,地產果相對價格偏高,也局限了其挺進大賣場。
目前蘇州果樹面積達到了15.7萬畝,比“十一五”期間增加6萬畝,同比增加61.5%,其中葡萄種植面積增加最快,其次是桃子和梨。照理,增加了這么多果樹種植,足夠條件形成規模化經營,然而蘇州果園卻各自為陣,不像山東煙臺蘋果的果園之間會抱團經營。單打獨斗,就算規模比原先大,也遠遠達不到零售大賣場所需求的供應量。
那么,之前幾年為何地產水果還能贏得一片叫好呢?一位業內人士說,當時都市一族對采摘游較為新奇,每年果園搞采摘就能消耗掉一部分產量。那時機關、企事業單位大宗團購量也不小,而本地基地因為人脈關系比較容易贏得這塊市場。自從國家推行八項規定后,團購訂單基本為零,而果園還是沒能建立新的銷售渠道,價格一成不跌、坐等客人上門,銷售受挫是必然的。
本地水果如何突圍
靠品質、靠經營、靠營銷
“近兩年,蘇州周邊地區上海、浙江、常州、無錫等地大規模種植的水果中,與蘇州地產品種重合度很高,本地果農當下面臨嚴峻挑戰。”在主管部門蘇州農委的相關負責人看來,蘇州地產水果必須堅持走品質路線,在銷售渠道上求變求新才能突圍。靠團購業務坐等生意的時代已經過去,完全參與市場競爭,就必須在各道環節都過硬,價格、產量、包裝、服務,每項都必須過硬。本地果農們被逼要學會分析形勢,重新找準市場定位,要根據氣候條件、價格走勢、市場趨勢進行調整,“不少種植戶由于產量有限,都想進軍高端消費市場,但品質和高端市場的容納量都要全盤考慮。”該負責人分析說。同時,農業部門也會不斷調整優化果品結構指導,錯開果品集中上市期,避免激烈的競爭。他們還會組織種植戶進行培訓、觀摩等活動,引導他們轉變理念,通過零售、網銷、批發等實現多元化的銷售模式。
采訪中記者發現,已有一些本地種植戶面對憂患有了行動。吳中區一家果園園主戴志泉坦言,多變的市場讓他不敢有絲毫懈怠,最近幾年幾乎年年都要引進新品種,今年他的葡萄園里又引進了一種叫“ 陽光玫瑰”的新品種,這種葡萄的口感十分特別,不僅味道好而且還裹挾著一絲芒果的清香。對于未來上市后的銷路,他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