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是我國秈稻的主要產區之一,也是秈稻的主要消費區域,整體來看,產消略有盈余,據測算廣西秈稻年商品量約100萬噸左右。2015年7月份,正值早秈稻陸續收獲上市之際,當前廣西地區持續強降雨天氣對早稻產量是否有影響?廣西地區今年的早稻收購政策如何?當前米廠加工效益如何?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實地走訪了廣西相關糧食收儲購銷加工企業。
早稻陸續收獲上市極端天氣影響晚熟稻谷品質
7月末8月初是廣西地區早稻大量收獲上市時期,從廣西農業部門了解到,今年廣西地區共種植早稻1391.85萬畝,截止7月20日,廣西已收獲早稻700萬畝,超過播種面積的50%,早稻收割進度過半,畝產400公斤以上,部分晚熟品種稻谷尚未收割上市。從7月20日起,廣西大部分地區出現持續強降雨天氣,持續降雨增加稻穗重量,導致稻谷出現大面積倒伏,晚熟品種稻谷產量和質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訂單收購助農增收稻強米弱格局凸顯
據當地糧食系統人士介紹,為保護農民種植收益,提高農戶種稻積極性,今年廣西地區將繼續實施稻谷直補訂單收購。具體方法,按照國家135元/百斤的托市收購價格收購農戶手中余糧,然后按照具體收購數量給予12元/百斤的費用補貼,每年訂單稻谷收購量約80萬噸。直補訂單收購價格比廣西地區市場收購價格高出很多,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戶的種稻收益。另一方面,由于訂單收購政策支持,廣西地區稻谷原糧價格相對周邊地區偏高,但是終端大米價格依然隨行就市,在當前大米消費淡季、市場需求疲軟的情況下,稻強米弱格局在廣西地區越發凸顯。
稻谷副產品價格走低米企利潤持續下滑
從去年開始,受養殖業低迷走勢影響,用于生產飼料的稻谷副產品——統糠和細糠的價格持續下滑,且走貨持續緩慢,本就利潤微薄的大米加工企業更是雪上加霜,虧損較為嚴重。為了減虧,米企開始采取壓倉觀望策略,期待市場行情會有好轉。但是直到今年六七月份,飼料養殖行業情況才略有好轉,豬價開始出現明顯上升趨勢。但是稻谷副產品行情要想轉好,仍需要很長的時間。
米企開工率偏低多元化發展助力企業擺脫困境
受稻谷市場整體低迷影響,廣西地區的大米加工企業生產情況也不容樂觀。綜合測算,廣西地區大米加工企業開工率約10%左右,尤其是中小型米企,停工待產情況較多。為了應對稻谷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部分米企開始轉做進口大米貿易,因為國家今年開始對進口東盟國家的稻米實施20%的優惠關稅,且不占用當年的進口配額量,國內外大米價差致使進口貿易有利可圖,部分有資金有渠道的米企紛紛加入到進口大米貿易中;另一方面,米企利用廣西地區優質稻品種加工生產小包裝大米及特殊功能大米(諸如富硒米等),通過商超渠道進行銷售,鎖定部分高端客戶群體,增加企業利潤;還有的米企利用自己多余的倉儲設施為其他糧庫進行代儲業務,多元化發展,助力企業在低迷的市場中創出一條新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