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馬原種香豬農牧實業有限公司成功在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Q板掛牌上市,消息一經落實,立刻得到廣泛傳播,在廣西市民眼中甚至是“炸開了鍋”的新聞。
畜牧企業上市的本就不多,更何況這次涉及的還是地方種豬。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地方種豬在外來種豬的沖擊下數量不斷縮減,成規模的更是屈指可數。而巴馬原種香豬農牧實業有限公司能在這種大環境下上市實屬難能可貴。
巴馬香豬是我國的優良地方品種,俗稱“貴族豬”,除可食用外,也是當地推廣生態旅游的亮點所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力了巴馬香豬產業的發展。然而縱觀該公司的發展史可以發現,產業的壯大與規模化、品牌化經營更是密切相關。2005年,巴馬香豬產品獲得首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1年,廣西通過了《巴馬瑤族自治縣巴馬香豬產業保護條例》;2014年,巴馬香豬飼養量達52萬頭,產值達1.95億元,產品不僅遠銷東南亞國家及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還在青島、湖北、重慶、云南等省市落地生根。該公司董事長在公司上市之際坦言,要借助金融中心的平臺,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進一步推進企業的規模化發展。
巴馬香豬上市之所以“炸開了鍋”,正是因為我國生豬產業的規模化程度還不夠高,農村仍然是以散養戶和小規模戶養殖為主體。與規模養殖戶相比,散養戶和小規模養殖戶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基礎設施薄弱、飼養技術落后、疫病防控體系不健全等,導致產品無法追溯,監管難度加大。
隨著國家對農村規模養殖化發展政策的利好,今后我國規模化經營的養殖企業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壯大,相信彼時,生豬企業上市的消息不會再有“炸開了鍋”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