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改飼、糧豆輪作等試點搶前抓早,種植業結構調整、草食畜牧業轉型升級、一二三產融合和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扎實推進,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農民培育逐步深入……在夏糧生產實現“十二連增”之際,我國農業在發展轉方式、調結構上邁出的步伐同樣堅實而有力。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持續向好,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實現了“五連快”,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新進展。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風險挑戰也在逐步積累集聚,“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越來越大,資源條件和環境壓力的雙重約束越來越緊,農業亟須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去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盡快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李克強總理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破解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兩道“緊箍咒”,只能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這些重要部署,為糧食生產“十一連增”之后的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農業部門在高起點上主動作為,緊緊圍繞“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這一工作主線,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好各項重點任務落實,取得了顯著成效。
糧食產量與產能同步提升。今年上半年,我國夏糧在高起點、高基數上再獲豐收。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全國夏糧總產2821億斤,比上年增產89億斤,夏糧生產實現“十二連增”。與此同時,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起步,高標準農田建設從點到面,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正式啟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落進麥田,糧食高產創建再上臺階,糧食生產正在從關注年度產量為主轉變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來。
結構調整與布局優化同步推進。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在三北地區開展了糧改飼試點,在東北30個縣開展了糧豆輪作試點,糧經、種養結構不斷優化。推進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深入開展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休閑農業示范創建,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50萬家農家樂,帶動農民超過3000萬人,一二三產融合速度不斷加快。同時,各地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漁則漁,農業結構正在逐步調優調高調精,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同步實施。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等8個部委聯合印發《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不斷強化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頂層設計。農業部啟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了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實施了東北產糧大縣黑土地保護利用、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和地下水嚴重超采區綜合治理試點,配合有關部門啟動了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一手抓保護,一手抓治理,推動農業資源利用方式向節約高效轉變。山東省齊河縣種糧大戶趙金成介紹說,原來養殖場的牛糞、豬糞沒人要,現在都搶著要,隨著有機肥用量逐漸增加,化肥用量減少了三成,小麥畝產卻從七八百斤增加到1300多斤。
適度規模經營與主體培育同步加快。穩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先后制定下發了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等指導意見,引導土地有序流轉;截至目前,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合同面積比重已超過30.4%。不斷加大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穩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截至6月底,全國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41.2萬家。作為農業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示范省,江蘇糧食、蔬果類家庭農場達到1.4萬家,單位土地產出和效益高于普通農戶20%以上。
科技支撐與裝備保障同步升級。農業轉方式,科技是關鍵。去年年底以來,農業部開展種業權益改革試點,給科研單位和人員“賦權”“讓利”,為農業創新驅動發展沖破了機制體制“束縛”。有了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技術做后盾,河北省深州市前營村河北省深州市前營村小麥只澆一次水,畝產1327.6斤,刷新了黑龍港流域小麥產量紀錄。在“互聯網+”的熱潮中,信息服務進村入戶試點,將推動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的精準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