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氣象服務呵護“天下糧倉”

   日期:2014-08-19     來源:人民日報    瀏覽:141    評論:0    
核心提示:  667.76億斤!今年河南省夏糧總產量再創歷史新高,繼續位居全國第一。  十年九旱的河南,能夠創造連年增產的奇跡,氣象服務
  667.76億斤!今年河南省夏糧總產量再創歷史新高,繼續位居全國第一。
 
  十年九旱的河南,能夠創造連年增產的奇跡,氣象服務功不可沒。河南省農業廳副廳長魏蒙關說,在較高的起點和基礎上,河南農業生產的每一步跨越,都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氣象為農服務的作用突出。
 
  進入8月,小麥已經豐收歸倉,玉米正在拔節孕穗,豫南干旱仍在持續。河南省氣象部門與農業、水利部門緊密合作,發揮現代農業氣象業務服務試點的作用,把精準氣象服務送到田間地頭,全力以赴保障秋糧豐產。
 
  “靠天吃飯”變“看天管理”
 
  高產創建開展到哪里,氣象服務就跟進到哪里,氣象設施就建設到哪里
 
  河南素有“天下糧倉”之稱,是全國農業第一大省和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糧棉油肉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前列。
 
  河南又是受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省份之一,特別是旱、澇、風、雹等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尤為嚴重。
 
  2009年,中國氣象局在河南率先進行現代農業氣象業務服務試點建設,立足于現代農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面向決策、面向農民,提升農業氣象服務能力。2011年至今,河南省有43個縣納入中央財政“三農”氣象服務專項試點建設。
 
  河南省氣象局局長王建國告訴記者,目前,該省形成了以省級農業氣象中心為龍頭、市級農業氣象中心為骨干、縣級固定農業氣象人員為基礎的現代農業氣象三級業務組織體系,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服務組織體系,還建立了農業氣象服務專家聯盟,將農業氣象服務、氣象預警信息延伸到鄉鎮、村莊。
 
  一個重長效、廣覆蓋、直通式的農村氣象信息服務體系,在河南全省初步建立。目前,該省共建成2400多個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發展氣象信息員5.9萬名,建成電子顯示屏2000多個、氣象預警大喇叭近2.3萬個,氣象預警信息機210臺,依托這些信息傳播渠道,“服務基層、直通三農”的氣象為農服務向縱深發展。
 
  隨著氣象服務內容趨于精細、渠道日益拓展,糧食生產“靠天吃飯”的局面,悄然改變為“看天管理”。
 
  ??h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胡振方談起氣象服務贊不絕口,“縣里2010年開始高產創建活動,活動開展到哪里,氣象服務就跟進到哪里,氣象設施就建設到哪里。如今,氣象和農業部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我們足不出戶就能掌握各種氣象信息。”
 
  今年5月下旬小麥灌漿期間,??h等地的小麥遭遇連續干熱風。由于氣象預報提前預警,農業部門組織藥物,及時分發給農戶噴施,有效避免了干熱風的不利影響。“干熱風一般會導致小麥每畝減產100—200斤,今年不但沒有減產,每畝還增產100—200斤。全縣小麥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而且優等率很高。” 胡振方說。
 
  多層次的氣象支撐體系已建成
 
  可針對不同農事季節發布灌溉、施肥、晾曬等多種農用天氣預報
 
  在鶴壁市氣象局,墻上的大屏幕清晰地顯示著農作物生長的實時畫面。工作人員在電腦前一點鼠標,就可以調整設在農田里的探頭的角度,拉近距離時,玉米的葉片情況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利用這個平臺,我們可以及時準確掌握苗情、生長環境和病蟲害發生情況。”鶴壁市氣象局局長張睿光介紹。
 
  這一星陸雙基監測平臺將衛星遙感與地面傳感、無線通信有效結合,對地表溫度、空氣濕度、土壤水分、植被光合有效輻射、葉面積指數、病蟲害等農田生態環境參數實時、連續監測,實現農田生態環境和作物生育期、苗情、長勢以及災情等的可視化。
 
  ??h副縣長王有卿打開手機,通過星陸雙基監測平臺手機版,即可直接查看農田實景、作物生長狀況及農田氣象要素,能夠及時掌握農田信息、合理安排農業生產。
 
  王有卿說,星陸雙基監測平臺使氣象防災能力提升了40%。嘗到氣象服務的甜頭,縣政府已經把現代氣象為農服務納入整體規劃,納入政績考核體系和財政保障體系。
 
  在河南全省,多層次的氣象科技支撐體系已經建成。河南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聯合共建了農業氣象重點實驗室,解決業務服務急需的關鍵技術問題;全省已經建立4個農業氣象試驗站,新建了102個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園,開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的農業氣象指標試驗驗證及適用技術示范服務。
 
  隨著科技進步,河南省完善了20種規范化產品體系,可針對不同農事季節發布灌溉、施肥、噴藥、儲藏、晾曬等多種農用天氣預報產品,為農作物生產提供全過程的氣象服務。
 
  精準預報為農民節省投入
 
  氣象服務讓“三農”規避氣象災害的能力逐步增強
 
  “砰砰砰”,炮聲震耳欲聾???h裕豐農機合作社院內,一門37高炮前,五六名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人員正在進行演練。當有利天氣條件來臨時,他們將及時開展人工增雨。
 
  合作社理事長徐同喜告訴記者,氣象部門2013年在這里建成了人工影響天氣固定炮站,配備高炮、火箭和作業隊伍,增強了糧食生產抗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王建國告訴記者,近幾年,全省通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年均增水約10億噸,防雹保護面積1萬平方公里,為全省近年糧食連年豐產做出了積極貢獻。
 
  從“我有什么服務什么”向“社會需要什么就服務什么”轉變,從部門服務為主向廣泛利用社會力量、推進氣象服務社會化轉變,由單純注重業務考核向以社會滿意度為取向轉變……河南省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穩步推進,“三農”規避氣象災害的能力逐步增強,“三農”氣象服務效益日益顯著。
 
  在玉米播種期間,??h農民一般會噴施“玉黃金”等抗倒伏增產劑,增強植株抗倒能力,以實現增產。今年氣候比較干旱,如果使用抗倒伏增產劑,可能對本來就“發育不良”的玉米造成嚴重影響。根據農業、氣象部門的監測和預報,農民沒有采用這項技術,既避免了玉米生長受到不利影響,又減少了投入。胡振方說,“不使用抗倒伏增產劑,一畝地少投入5元,僅此一項,全縣農民就省了幾百萬元錢。”
 
  鶴壁市淇濱區的農民,同樣從精準的氣象預報中受益匪淺。淇濱區聚喜來農機合作社流轉土地1470畝,托管農戶土地5300畝。“7月底,天氣比較干旱。玉米有些打蔫,合作社準備抽水澆地了。這時,我們收到天氣預報:明后天有小到中雨。” 合作社董事長、“全國種糧售糧大戶”唐全合說,“看到信息,我們沒有抽水澆地,一下就節省了上萬元錢。糧食高產真是離不開氣象部門。”
 
  現在玉米長勢喜人,即將收獲。“玉米晚收一天,一畝地就能增收10斤,合作社能增收幾十萬元,但這都要依靠準確的天氣預報。”對收獲時節的氣象服務,唐全合和其他種植戶充滿期待……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