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40天,一粒淺黃色的卵就會長成一只灰黃色的螞蚱,油炸之后既能作為下酒菜,也能打碎成為高檔魚飼料,冷凍之后還能遠銷海外。在普集鎮焦家村,養螞蚱已經成了一大產業,不少養殖戶一年忙碌五六個月,收入能到十萬元左右。日前,記者走進普集鎮焦家村,一探螞蚱養殖的奧秘。
現場農田里建起“螞蚱公寓”
沿焦家村往北走,記者不時發現養殖螞蚱的大棚,大棚比較零散,都是村里一些散戶建的。養殖大戶的基地集中在更北側,走了近十分鐘后,成片的大棚出現在記者眼前,粗略估計一下,約有40個。這些大棚高不到2米,與蔬菜大棚不同,全部是用透氣的紗網建造的。
43歲的養殖戶焦儒彬告訴記者,他一共建了23個大棚,是村里養殖螞蚱第一大戶。就在他的大棚北側,是另一位養殖大戶焦憲翠,這位女能人,自己雇人操持著近20個大棚,根本不用家里其他人幫忙。據了解,他們兩戶養殖的螞蚱,目前占全村養殖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被村民戲稱為“螞蚱公寓”的大棚,建設得非常精細。每個大棚都有透氣的紗網,出入口處都設有拉鏈,如同一個巨型蚊帳。如果是下大雨或者天氣太熱,外面還可以再罩上其他棚布保護螞蚱。透過紗網,“螞蚱公寓”內的情況一覽無遺。大棚內數萬只螞蚱分布各處,或棲息,或覓食。棚內地面上放置了新鮮的草料,這些柔軟多汁的草是喂養螞蚱的主料。
記者鉆進大棚里,螞蚱立刻漫天飛舞,落到離記者稍遠的地方。但記者稍一伸手就能抓住好幾只螞蚱,比在野地里抓螞蚱容易多了。養殖大棚的周圍,種了不少玉米,但葉子都被割光了。焦儒彬解釋說,這是用來做螞蚱口糧的墨西哥玉米,一年能割六七茬,是螞蚱的最愛。他一共租了15畝土地,其中10畝用來種玉米做草料,5畝用來建造養殖螞蚱的大棚。
養殖螞蚱對環境要求很高,焦儒彬笑稱絕對是“無公害環保螞蚱”,他飼養的這種螞蚱叫“東亞飛蝗”,個頭大,抗病能力強,很受市場的歡迎。要想養好螞蚱,首先要尋找一塊沒有被農藥化肥污染的田地,建起養殖中心。同時,還要在養殖過程中確保周圍的草木不能被污染,更不能打藥上化肥。如果這塊田地臨近樹林區,就可能會受飛機噴灑農藥滅蟲的影響。
要求養螞蚱人精明能吃苦
在農村養螞蚱,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活,除了肯吃苦下力,頭腦還得足夠精明,能接受新鮮事物。焦儒彬在養螞蚱之前搞過種植蔬菜的大棚,但章丘種大棚蔬菜的人太少了,很難像壽光一樣形成規模,因而他干了幾年就放棄了,并開始尋找其他門路。
2008年,村里有一戶農民開始養螞蚱。當時不少村里人認為,靠養害蟲發家是異想天開,善于反方向看問題的焦儒彬卻敏感地發現了商機:別人都認為不行的冷門行業,也許能夠賺大錢!正是基于這個考慮,他積極向這位養殖戶靠近,學習養螞蚱的知識和經驗。2009年,他就開始大規模地投資養起螞蚱來。本來是別人蹚的致富路子,焦儒彬卻現學現賣成了最大的養殖戶。
“做這種生意,一旦看準了就得大量投資,小打小鬧的賺不了幾個錢。”焦儒彬稱,反正他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靠在了這里,建三五個棚小打小鬧,倒不如全力投入。就這樣,焦儒彬很快從養螞蚱中嘗到了甜頭,也賺得了第一桶金。
一些敢于嘗試的村民看到養殖螞蚱的潛力后,也紛紛跟進,并在焦家村形成了一股螞蚱熱。“最多的時候大約有十來戶人在養吧,不過這活比較苦,還有些技術含量在里面,有的人干了一段時間就退卻了。也有的人因為各種原因減少養殖量,每年只能賺點小錢。”焦儒彬告訴記者,要想養好螞蚱,要吃苦耐勞還得會巧干。
養螞蚱還有比較嚴格的氣溫要求,一般來說,要保證棚里的溫度超過25攝氏度。所以,北方人養螞蚱一般是從“五一”勞動節后開始忙活,一茬約40天,忙到“十一”國慶節,最多養4茬,一般人都只養3茬。也就是說,他們在最熱的夏季要一直辛苦勞作,頂著烈日割草喂螞蚱,特別是在七八月份,棚里的溫度有時高達三四十攝氏度,人進去一忙就是一兩個小時,熱得滿頭大汗,其中辛苦只有養殖人自己知道。
優勢養螞蚱管理簡單能賺錢
養殖螞蚱到底效益如何?對此,焦儒彬告訴記者,拿今年來說,他一個棚一茬能出150斤螞蚱,按批發價20元每斤算,一個棚就是3000元的銷售額。他一共23個棚,一次能賣七八萬元。一年三茬下來,總營業額在20萬左右。再除去土地成本和其他養殖成本,純利潤賺上十萬元問題不大。
焦儒彬一共使用了15畝土地,這樣算下來,一畝純產值近7000元。另一位養殖大戶焦憲翠提醒:“不能光按行情好的時候算,去年行情不好,還遭遇了風災,利潤就沒有這么多了。”不過兩人都透露,無論怎么算賬,養螞蚱整體而言還是要比從事其他不少行業要賺錢。
除了利潤可觀外,相比起其他養殖業,螞蚱養殖的管理相對簡便。焦儒彬告訴記者,由于螞蚱的繁殖能力強,飼養一批后即可循環發展。一般來說,螞蚱養成后,自己就會在地里下籽。賣了一批螞蚱之后,下一批很快就會自己繁育出來。在日常管理中,他和妻子只需負責喂養和割草,實在忙不過來就請人幫幫忙,這樣,20多個大棚的螞蚱養殖就能搞定了。
“螞蚱其實特別好養,只要把卵放進大棚,保證草料充足且不沾農藥,螞蚱就能存活和繁殖,就是用草多一些。在棚子周圍種上墨西哥玉米草和黑麥,其他的不用管,一年收獲三四茬。忙活了一年的養螞蚱后就到了冬天,焦儒彬一般去打些零工,并抽空整整土地,準備第二年的螞蚱養殖。價值螞蚱能做美食、中藥
記者了解到,一茬螞蚱長成了,不但附近不少飯店搶著要,還能大批量賣到冷庫里,根本不愁賣。焦儒彬稱,螞蚱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飯店常將其油炸或燒烤,并取名為“飛蝗騰達”,很受食客歡迎。
螞蚱含有十分豐富的營養物質,其中包括有機物質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還有大量人體所需的游離氨基酸和維生素;無機物質包括各種鹽類、鉀、鈉、磷、鐵、鈣等。此外,還含有豐富的甲殼素,甲殼素能排除人體內毒素,具有排毒養顏的功效。
此外,螞蚱還可作為中藥,具止咳平喘、解毒透滲等功效,在治療小兒急慢驚、支氣管哮喘、百日咳等疾病方面有很好效果。正是因為這些特質,才讓焦儒彬堅定了繼續養螞蚱的決心,他認為他的養螞蚱之路必定會越來越寬廣。
擔憂螞蚱出逃會不會帶來“蝗災”?
養螞蚱能給農民帶來好的收益,但螞蚱也確實給農作物帶來很多災難。像蝗蟲成災,鋪天蓋地,莊稼盡毀的局面,在我國歷史上并不少見,蝗災也多數是伴隨旱災而來。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記述:水旱為災,尚多幸免之處。惟旱極而蝗,數千里間,草木皆盡。如果農村大量養殖螞蚱,一旦出逃會不會釀成災難?
對于這個擔憂,焦儒彬呵呵一笑稱,這在章丘根本不可能發生。一是現在的螞蚱養殖數量很少,而且它們和真正野生的螞蚱還是差別很大的。一旦離開了養殖基地,根本不適應那些帶著農藥和化肥的農作物。另外,最為關鍵的是現在環境保護好了,螞蚱的天敵非常多。拿他們養殖基地附近來說,大量的鳥兒在周圍覓食,即使有一部分螞蚱逃出了養殖大棚,很快就會成為鳥兒的腹中餐。
焦儒彬舉例說,去年的一天,章丘出現了大風天氣,他和其他村民的養殖大棚也有部分被大風刮壞,大量的螞蚱死亡或者逃出棚外。短時間里,出逃的螞蚱就吸引了上百只鳥兒前來覓食,這些養殖的螞蚱野外生存能力太差,很快就被鳥兒吃光了。
焦儒彬同時說,如果村民一窩蜂地大量養殖螞蚱,這些擔心還是有必要的,“那時,就需要政府出面協調,最好能成立一個螞蚱養殖協會什么的,把各種風險都考慮進去,提前做好防范的準備,確保養殖螞蚱賺錢的同時,也不會給農作物造成隱患。但從目前的情況來說,考慮這些問題實在太早了,因為養殖螞蚱只是零星的散戶行為,遠成不了規模。”
此外,焦儒彬告訴記者,去年的天災讓他們損失很大?,F在農村都有農作物保險,比如小麥和玉米等,一旦出現了絕產或者歉收的情況,農民能獲得相應的補償,“要是養螞蚱也能有保險就好了,這樣養殖戶們可以通過購買保險減少破產的風險,保障這個行業能順利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