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甘露。這里的美麗富饒與水密不可分,家家戶戶傍水而建,充足的水源,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造就了當地水產養殖業的發達和興旺。
“是甘露的青魚嗎?”人們在市場上購買青魚的時候,總會多問一句。說起甘露鎮,也許并不為許多人所知,甘露青魚作為逢年過節的饋贈佳品,為當地貼上了標簽。除夕年飯,青魚也是當地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猶如東北人鐘愛餃子,四川人離不開臘肉香腸。每年,甘露鎮都為市場提供2700噸左右的青魚。然而近兩年,甘露青魚正一步步走向危機。
往昔:魚還在塘里就被訂購一空
18畝魚塘已陪伴陳國華10年有余,每年春節一過,他便開始在自家魚塘邊忙碌。
魚塘消毒、肥水之后,他會去苗種場精心地挑選規格4斤左右的青魚苗種,此時的青魚已經有咀嚼功能,投喂螺蜆等軟體動物。“每年喂青魚的螺蜆殼都堆得跟小山似的。”陳國華告訴記者,正是因為舍得“下本錢”,多投喂螺蜆,青魚的肉質才會更加細嫩,膠原蛋白含量也高。
青魚雖然“個頭大”,卻也容易生病。根據多年的養殖經驗,每年4-5月,陳國華會花更多的心思在調水上,并且潑灑中草藥,以預防青魚赤皮、腸炎。在他的精心管理之下,魚塘年年風平浪靜。每年年底的豐收時節,前往陳國華魚塘垂釣的游客絡繹不絕。垂釣價格甚至可以賣到18元/斤,而市面上的價格一般穩定在14-15元/斤。
當地人除了吃鮮魚外,對青魚干亦情有獨鐘。陳國華抓住商機,在魚塘附近成立了一個小型加工作坊,主營甘露陳氏青魚干。前來訂魚的單位、企業還真不少,收到訂單之后,陳國華就開始按照顧客的要求,選好魚的規格,將魚洗干凈,殺魚,去內臟,然后就是最主要的步驟——腌制。10斤/條的魚需要7兩鹽,將鹽炒熟,進行青魚腌制,配上適當的香料(桂皮和花椒)。7天過后,老陳將鹽洗掉,掛起滅菌風干,天氣好采用自然風干,天氣不好采用人工烘干,就成了別有風味、鮮香可口的民間上乘佳肴。從捕撈到腌制,經歷20-25天之后,青魚干就可以包裝送貨了。
腌制好的青魚干在冰箱可保存到次年5-7月。據了解,甘露青魚的團購部分占了總銷量的70%以上,銷售市場主要依靠甘露及周邊鄉鎮,過年時節企業發給員工的青魚就要幾十萬斤,銷路自然是不愁的。
年復一年,陳國華一家順風順水。
危機:銷路單一 加工粗糙
“年年養出來的青魚還在魚塘里就被訂購一空,這兩年的青魚到了該出塘的時候了,也沒有任何單位打電話前來訂購。”陳國華主動打電話與以前合作的企業聯系,對方卻回應:“今年我們公司不訂購青魚了!”當頭一棒,讓陳國華有點招架不住。
或許是甘露青魚過于依賴周邊企業強大的購買力,雖然形成了特色品牌,卻在溫室中享受著萬千寵愛,銷售渠道過于局限。一旦當地市場崩塌,青魚市場直接“掉鏈子”。2014年,當地青魚存量高達30%。
從2013年年底以來,一方面由于青魚消費市場不景氣,周邊團購青魚的企業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浙江湖州、上海等地的青魚逐漸進軍甘露市場,且價格比當地低3-4元/斤。甘露青魚為了保證品質,螺蜆投喂量大,成本價自然也高,外來的低價青魚無疑對當地的青魚市場造成嚴重沖擊。青魚市場亟待另謀生路,但當地青魚加工除傳統的腌制青魚干之外,再無其它渠道。
對此,中國水產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戈賢平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近幾年,各地青魚養殖大量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市場已經飽和。2011年全國大宗淡水魚養殖量為1698萬噸,年增幅4.56%,而青魚養殖量年增幅達10.28%,遠高于淡水魚平均增幅。七大淡水魚中,青魚的價格最高,也最受養殖戶的青睞。每年甘露當地產的青魚,活魚及青魚干的產量基本與消費市場持平,并沒有過多的魚能夠投入深加工。“正因為如此,在水產品的深加工上,青魚也是走得最慢的。”戈賢平說。
深加工的空白之路,對養殖戶來說是長遠的機遇,但就當下而言,卻讓養殖戶無路可走。于是,上百萬斤的青魚滯銷。
“互聯網+水產”解決賣魚難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跑得最快的就是互聯網。”29歲的繆潔瑜,土生土長甘露人,大學期間學習電子商務專業,目前在一家網絡公司上班。“看著父親茶不思、飯不想,就惦記著魚塘里的大青魚。我覺得我應該發揮所長,幫助父親。”繆潔瑜告訴記者,2014年,她毅然在淘寶開起了網店,同時結合時下流行的微店,注冊了微信公眾賬號,開始O2O模式售賣青魚。
繆潔瑜負責線上,一旦有人下單,便通知父親殺魚,真空包裝,然后聯系快遞寄出去。據了解,新鮮活魚真空包裝在冬天最長能保持7天。網店開張后,生意還不錯。繆潔瑜告訴記者,在淘寶上賣青魚,不僅拓寬了銷路,也圖文并茂地展示了產品信息,將甘露青魚的招牌打出去。繆潔瑜家在當地養殖青魚已有25個年頭,青魚的質量自然是不在話下,網購的客戶好評如潮。盡管如此,繆潔瑜家年產1500條青魚的魚塘依然是供大于求。
互聯網這條路必須走下去,但是,單槍匹馬確實顯得勢單力薄。
路有了,需要一個強大的開路者。2015年4月,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視察通威股份華東片區期間,途經甘露鎮,目睹了青魚滯銷帶給當地養殖戶的困惑。劉主席當即表示,養殖戶只管把魚養好,保證每一條魚都是健健康康的,至于銷路,通心粉社區“手指點一點,賣魚我全管”。
6月中旬,通威集團通心粉社區派出調查小組,到甘露深入了解青魚養殖情況、加工情況及市場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精準定制幫扶方案。據了解,通心粉社區將采取與當地大型加工廠合作的方式,收購當地青魚,進行加工。根據當地青魚干特點,借助已有二十萬注冊會員的通心粉社區平臺宣傳推廣,打通電子商務、品牌推廣與倉儲物流的水產品加工和營銷體系。目前具體幫扶方案正在推進當中,待年底青魚銷售旺季一到,即可全面開展。
“有像通威這樣有責任的水產龍頭企業幫扶,我們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對于養殖戶來說,單個宣傳成本高,而青魚的銷售季節短,就臘月里才有人買。有大企業幫扶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對于養殖戶來說是好事。”對于通威的幫扶,繆潔瑜充滿期待。無錫市甘露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薛林福則表示:“能夠背靠通威這棵大樹,借助通心粉社區這個匯聚全國各地水產界同仁的強大的網絡平臺,甘露的青魚一定能夠‘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