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天,雞澤縣甘藍菜再次賤得無人問津,他發的微博,被當地媒體關注廣泛轉載,邯鄲美食林超市得知這一消息,到雞澤縣菜農地里采購了數萬斤甘藍菜。他在涉農網上發的西瓜信息,引來多個外地瓜販子來地頭采購,僅經他個人就成交了十幾單。他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與他聊起互聯網怎么加上農業,他眉飛色舞,激情四溢,夢想多多,完全置身于互聯網中。筆者想:當年火星人馬云創業是不是也這樣狀態呢?
劉占平深有體會的說:“互聯網是個很實用的媒介,學生用它學習,商人用它賣貨,農民用它干農業……互聯網是一個承載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一個超越了原來已存在的所有的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一個人人可參與的圖文聲像傳播媒介。無地域之分的交互性讓信息傳遞在不斷裂變,瞬間爆發,就像蒲公英種子遇到了東南西北風……移動互聯網更加速了信息傳播的便利”。
“邢老師,您別笑俺,一個不懂網絡技術的農民工,還要創建網站?要利用互聯網+銷售農產品,俺不會造手機,但俺會玩手機,這你信吧!”不關你信不信,筆者確實信了,劉占平真的是一個網絡銷售農產品的癡迷者。
嘗試網賣 通過大數據搭供銷橋
劉占平現在的另一個身份就是“咱村網”的站長,劉站長說:“咱村網不是一個單純賣蔬菜、水果的網站,蔬菜水果只是咱村網通過‘互聯網+’切入市場的第一步計劃。咱村網會通過線下自建在蔬菜基地的分揀中心來影響帶動更多農民參與進來,會把各個村里的小超市鏈接起來,怎樣把農資配送給農民,怎樣服務外出務工農民的耕地……咱村網不僅是一個鏈接城鄉的商品購買平臺,在‘互聯網+’這個鏈條上,不僅做農產品配送,還要推廣農產品安全種植。比如大蒜種植區,因為重茬連作,大蒜病蟲害嚴重,要想獲得高產,種出品相好的大蒜、蒜苔,蒜農還在偷偷地尋找禁止施用的劇毒農藥3911,這不礙農民覺悟低,主要是目前市場上沒有替代3911的新型低毒高效農藥。比如西瓜種植區,因重茬問題,瓜農不得不采用嫁接技術,嫁接的西瓜口感不好。要解決這些問題,只能通過互聯網+農業,打造一個生態鏈,通過網絡大數據,進行合理輪作,讓農產品實現按需種植……”
2014年4月“咱村網”上線,劉占平和他的兩個合伙人,在邯鄲市廣安小區通過地推,到5月22日配送出第一個網上訂單。在小區居民懷疑的眼光中,他們扛著西紅柿箱子,讓市民品嘗,講解網購蔬菜的優點,到8月僅在廣安小區推廣到200多用戶,每天收到50多訂單,有40多用戶隔三五天一個訂單,實現了線上互動交流預定、線下配送提貨的初步設想,這個月賺了6000元,每個人分了2000元工資。劉占平跟他的合伙人成為邯鄲網上賣菜第一撥人。要想獲得更多利潤,就需要獲得更多訂單,必須擴大食材品類,蔬菜可直接從菜農地里采摘,其他食材如木耳、調味品等因銷量少,無法從商家采購,批量采購資金投入極大,更需要庫房等設施配套。投入20多萬元,折騰了半年多,辛苦不必說,一個人只賺到微不足道的2000元工資,兩個不了解互聯網模式的合伙人泄氣了。
劉占平卻從這2000元里看見了曙光,廣安小區小試牛刀試驗跟他預想的基本一致,若找到資金找到懂互聯網有志于互聯網的合伙人,挨著廣安小區,一個小區一個小區推廣,發展規模,暴利不可能,但做到微利運營,逐漸按照預想拓展市場,向著社區支持農業方向發展,大有前途。隨著手機用戶增長,“咱村網”開通了微信服務號。劉占平到另一個小區推廣試驗,他搬著兩筐菜,加微信送顆菜,利用上午下午下班時間,兩天獲得103個微信粉絲,產生了7個訂單。劉占平覺得網上賣菜,用戶不是問題,因為剛開始銷量小,貨源配送是最大的問題,越過這道坎,就會爆發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