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產基地建設為重點,夯實“菜籃子”基礎。在14個區(市)縣建立了“菜籃子”產品生產基地,實現生產的梯度轉移。支持本市現有常年基本蔬菜基地能力提升,建立生豬最低保有量制度。同時,推進區域合作共建基地。
以完善市場體系為關鍵,保障“菜籃子”產品流通。鼓勵批發市場加快信息化建設,開展省內外調運業務。全市逐步形成以4個大型批發市場為核心、17個產地批發市場為樞紐的農產品批發交易流通體系。將菜市場作為城市公建配套公益性設施,建設標準化菜市場,對老舊市場進行標準化改造。組建國有“益民菜市場經營管理公司”,與入駐銷售企業建立協商定價機制,以低于周邊傳統市場10%~15%的價格銷售平價農副產品;鼓勵“農超對接”,全市多家超市企業與24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直接采購關系。
以質量監管為核心,確保“菜籃子”產品安全。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快速反應機制,建成全國領先、全程監管的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強化農業投入品使用監督制度、農產品生產基地管理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推進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項目建設,截至2014年底,全市14個二、三圈層區(市)縣已有12個區(市)縣納入農業部項目建設。
以機制創新為突破,激發建設“菜籃子”工程活力。設定并科學運用價調基金,提升“菜籃子”商品的生產保障能力,補貼弱勢群體。建立政策性價格保險制度,相繼開展了水稻、玉米等7個傳統農險和成都市自費實施的3個特色農險;在全國率先推出政策性蔬菜價格指數保險。建立“菜籃子”商品保供穩價會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