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區位優勢,昌平吸引大批外來人口及低端產業聚集于此。根據新的功能定位,昌平區騰籠換鳥,退出低端產業,增綠地、引“高精尖”,一座綠色的科技新城正在京北大地穩步崛起。
年投5億“進高退低”
想要脫胎換骨,發展成為生態科技新區,昌平就必須先將占據大量土地的低端產業進行清退,騰出發展空間。從去年起,該區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約5億元用于“進高退低”,支持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在全市率先出臺產業發展“負面清單”。
陳寧玲的家具公司在退出行列中。
“今年春節以來,我們公司就停接家具訂購合同。”陳寧玲有些惆悵地說,她和丈夫相中小湯山鎮距市區較近的優勢,于2002年在此建起了家具廠。最興旺的時候,車間內同時有300來位工人制作家具。她坦言,家具廠生意越興隆,帶來的粉塵污染越重。
在陳寧玲的家具公司退出之前,已有數十家污染行業企業搬離昌平。據統計,昌平共有453家工業污染企業,按計劃,這些企業將全部騰退,引進高端產業,提升城市綠化指數,騰出空間。
6月29日,已運營12年的東二旗市場被拆除。“社區里建起便民菜站、超市,買東西比去東二旗市場方便多了。”羊各莊村民王艷雙說,東二旗市場主要經營農產品、日雜用品、建材,周一、周四、周六是市場大集日,每到此時,擺攤的商販甚至將攤位沿著安四路,一直擺到村口,垃圾滿地、車流人流堵做一團,村幼兒園恰好在安四路對面,孩子上下學都會因擁堵而遲到,家長也總因此提心吊膽。
退大雜院建“綠肺”
空間騰開了,如何利用?昌平區把增加綠色空間、提升環境舒適度列為轉變產業結構的重要前提。
沙河鎮七里渠南村旁,370畝國際友好林內,綠化工人老陳正與同事一起,為今年新栽種的油松培土。“這片樹林所在地原為用于出租的大雜院,污水橫流,村民都躲著走。”身為七里渠南村人,老陳親眼目睹了當地由荒灘到“城中村”,再到休閑公園的巨變。
15年前,七里渠南村旁的土地大多是貧瘠的鹽堿地,種啥莊稼都不活,老百姓只能將地撂荒,外出打工。七北路建成通車后,交通便利了,村民紛紛建房出租,有“頭腦靈活者”將這些鹽堿地承包下來,建成大院。時間長了,這里聚集了大批外來人口。
去年,昌平區全面整治“城中村”,出租大院變成休閑公園、綠地,原本人人躲著走的地方,成為大家日常休閑的好去處,老陳和兩位村民還應聘到綠化養護公司,掙上“綠工資”。今年,昌平區將6000畝大雜院清退土地用做了平原造林。該區還特地從其他地區運來適合種植的土壤,鋪到騰退地上,選擇油松、白皮松、欒樹等易活樹種,采用組團式栽培模式,打造景觀生態林、休閑公園,將原本臟亂差的外來人口及低端產業聚集地變成了漂亮的城市“綠肺”。
建生態城市科技當家
空間騰開了,環境提升了,高精尖的產業也隨之落戶昌平。
去年,昌平區第一批支持項目409個,支持資金1.6億余元,涉及工業升級改造、科技創新、文化旅游產業、科技金融產業等方面。由50余家核心企業及機構組成的中關村昌平園大健康產業聯盟建成,該聯盟包括4家國家級研究機構、3家跨國公司、5家上市公司、2家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多家金融服務機構等,為產業主體提供金融和產業資源支持,搭建國際技術人才合作的平臺。
早在2009年,未來科技城在昌平小湯山、北七家兩鎮交界地區奠基。未來科技城的建設,標志著昌平“高精尖”科技產業區的建設快車啟程。在未來科技城建設中,應用了垃圾氣力輸送系統、水循環應用系統等國內領先的城市生態技術。在這些技術的支持下,垃圾丟進垃圾口,就直接被吸到垃圾處理站內;雨水等經過水循環系統,或回補地下水,或流入城內人工水景觀內,或用于澆灌綠地,無一浪費。
“未來科技城還是一座生態城市建設、生活的示范城,有了這個范本,我們的生態城市建設就有了參考。”未來科技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未來,昌平的新區建設將參考未來科技城應用的部分城市生態技術,為更多百姓提供更優美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