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糧難”已經成為當今中國不爭的現實。如果沒有最低收購價的支撐,糧食市場價格將處于持續低迷的狀態。
在沉寂的糧食市場中,優質糧食始終一枝獨秀。手中握有優質糧,不愁糧商上門搶。要走出“賣糧難”的困境,大力發展優質糧食生產是有效路徑。
國際糧食市場一體化是大勢所趨
加入世貿組織的我國,已經融入了世界經濟一體化。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家庭中,任何成員國都不能夠置身度外。糧食作為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特殊商品,更不能獨善其身。
可以設想,將來我國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推行糧食“目標價格”,農民失去了糧食收購政策的直接保護,如果還是只顧低頭種田,不抬頭看市場的話,其糧食將不可能賣到好價錢。
我國農民生產的糧食不適銷對路,外國的糧食必將順理成章的進入國內市場。一方面造成國內種植糧食的農民生產成本難以得到補償,失去生產糧食的積極性,轉而生產其它高效益的農作物,甚至棄田撂荒;另一方面人口眾多的世界最大國家面臨糧食短缺,依賴國際市場提供糧食。而國際市場可供的糧食每年僅有4億噸左右,如果中國大量采購,不但數量上得不到滿足,還會引起國家糧價的飛漲。
生產符合人民需要的優質糧食,是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需要,是農民增產豐收的需要,是維護國家穩定、保證國家安全的需要。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可低估
新一屆國家領導集體已經制定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宏大方略,可以預期,我國人民的收入水平將會逐年得到提高。
告別溫飽狀態的城鄉居民,在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對飲食特別是糧食消費的要求層次更高。
在肉禽蛋奶、副食品豐富的時代,廣大居民消費糧食在數量上減少的同時,對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過去既好看,又好吃的優質糧食,在當今及今后時代的中國,再也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絕大多數居民的生活必需品。、
在市場上,中國香米、黃花粘米、絲苗米等,成為居民的首選米,就連過去作為送禮佳品的泰國茉莉香米,現在也進入了平常百姓家。而普通大米,只能作為“學生米”、“打工米”,價格低廉。
發展優質糧食生產,作為一項惠及種糧農民和城鄉居民的惠民行動,是一項需要多方努力的系統工程。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廣大農民要齊心合力,共同推進。
政府部門要加強引導
雖然我國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廣播、電視、電腦、手機、互聯網幾乎無處不在,但是眾多原因讓農民對市場的反應往往處于滯后狀態。
計劃經濟時期,農業生產高度集中,農民按照政府的指示種糧;糧食市場放開后,農民根據最低收購價政策種糧。最低收購價政策對主要品種的糧食的收購價格,是不區分優質不優質的。例如小麥,不管是什么品種的小麥都是一樣的價格等次;早稻、中晚秈稻、粳稻,也同樣不分等次,只要是同一品種,就是一樣的等次。在此情況下,習以為常的農民,對市場漠不關心。
改變農民的舊習慣,各級政府、尤其是主管農業生產的農業部門、主管糧食流通的糧食部門,每年年初和農作物種植的關鍵季節都要公布糧食市場信息,讓農民知道什么糧食品種暢銷,什么糧食品種要淘汰。讓農民按需生產,產品適銷對路。
科研部門要加強攻關
糧食優質不優質關鍵在種子。沒有優質的種子,就不可能種植出優質的糧食。
農業科研部門、農業高等院校等相關單位,要將優質糧食品種的研究、試驗、推廣,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集中優秀團隊和優秀人才,持續不懈地科研攻關,不斷推出高產優質的糧食新品種。
在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業科研部門、農業高等院校等部門,要積極與他們對接。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將加速優質糧食品種的研究、推廣工作。
廣大農民要適應市場
“適者生存”,達爾文的名言同樣適用于糧食生產。
我國糧食收購政策調整后,農民只有適應市場,生產的糧食才有可能獲得市場的青睞。所付出的勞動,才能得到回報,社會資源才能夠得到有效利用。
適應市場,農民要時時關注廣播、電視、報紙,分析人們對糧食品種的需求信息;要利用手機、電腦等現代化手段,及時了解國內外優質糧食發展新動態;要通過多種途徑,掌握優質糧食生產技術,良種良法,獲得好收成,賣出好價錢;要學會電子商務技術,坐在家中就能夠將糧食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獲取更加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