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媒體介紹《全國農產品產地市場綱要》和《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研究報告》有關情況,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合成表示,加快推進產地市場體系建設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重要任務。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繼續開展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試點”。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和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工商大學等科研單位一起,從2012年開始組織全國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綱要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調查研究工作,形成了《全國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和《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旨在建立中國特色的農戶營銷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我國農產品流通能力與效率。
讓農民就近銷售農產品
為什么要針對產地市場編制一個規劃?張合成在解答這個問題時說,在我們現有的頂層設計和現有的市場里,對產地市場的關注程度比較低。在現有批發市場的運行中,現有市場基礎設施和運行條件很不利于農戶的營銷。為此,農業部和商務部、發改委共同研究,在頂層設計上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的規劃和布局。
張合成讓記者看幾張農民收獲和銷售的照片,他說,現在是這樣的,打完菜挑著擔子,時間越長挑擔子的農民兄弟就越累,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市場能建好,農產品能夠賣到一個好價錢,農民就會很高興。我們歸納了12個字,“存得住、運得出、賣得掉、賺得到”,這就是發展產地市場想要達到的功能。
如果再理性化一點,產地市場建設是要首先解決好農產品銷售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最初一公里”就是農戶離市場太遠,或者是流通服務離生產太遠。最近國務院特別提出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因為我們的流通離生產太遠,市場離農戶太遠。目前,我國大部分農產品市場在東部,西部特別是主產區、一些特色產區產地市場少。目前,我國仍有36%的鄉鎮沒有一個農貿市場。
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交易方式落后導致農民在交易過程中吃虧。產地市場建設有利于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如果沒有產地市場,沒有現代的市場體系,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就是不完善的。要促進優勢產業的發展,但優勢產業還要有優勢的市場體系才能賣到優質的價格。從兩年多的試點來看,洛川國家級蘋果市場、定西馬鈴薯市場、贛南臍橙市場、云南斗南花卉市場運行良好,這些市場在建立的過程中同時就在推薦農產品產品品牌。此外還有舟山水產、牡丹江木耳、重慶生豬、大連水產,在建市場的同時就是在營銷,就是在樹立品牌的價值。將來,國家級市場建設完成的同時,也是國家級品牌形成的時候。
“互聯網+”給農產品市場帶來三個重大影響
當下,“互聯網+”的概念非常火,農產品電子商務也有蓬勃發展的趨勢,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會不會對產地市場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沖擊?
張合成說,我理解“互聯網+”的基本要義是“互聯網+傳統產業=傳統產業的在線化和數據化”,如果按照這個要義來定位的話,電子商務與農產品市場并不矛盾。批發市場的互聯網化、電子化和電子商務化經歷了三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電子結算,過去商戶和商戶之間是交現金的,電子結算就開始刷卡結算。第二個階段是電子交易,一旦進入電子交易之后,交易雙方的交易行為由原來的對手交易變更為電子交易行為方式。電子交易帶來了兩個很重要的變化:一個是按照交易時間的先后來確定價格,一個是按照價格高低來確定價格。因此,電子交易也是更加公平的交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