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秸稈飼料廠年產飼料八九萬噸,盈利一兩百萬元”——加快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走工業化、產業化之路。
因為飼養成本高,我國畜牧養殖業長期飽受國際市場沖擊。如何降低飼料成本而又充分滿足畜禽各種營養需要,是養殖業亟待解決的嚴峻課題。
安徽飼料工業協會會長季學楓認為,目前我省草食家畜飼料資源缺乏,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提高草類飼料供應能力,發展秸稈飼料是個很好的出路。通過“農作物種植(秸稈)→秸稈發酵飼料→畜牧養殖(牛羊糞便)→生物有機肥→農作物種植”的良性循環,可以實現畜牧業與農業的生態循環。
季學楓認為,首先應該加大對飼料加工技術研發,不斷革新工藝,提高核心競爭力。生產出高效能、低成本飼料產品,才能順應飼料工業發展趨勢,推動我國飼料工業長足發展。
目前模仿牛胃的消化機制,我們已經研發出了最新的混合發酵技術,通過將粉碎后的秸稈進行柔化處理,再添加特殊菌種,經過厭氧發酵和耗氧發酵后,將秸稈中纖維素含量大大降低,蛋白質含量有效提升,使其轉化為營養價值更高的生物飼料。“在這一過程中,菌種是我們的核心技術。按照這一技術標準,全省現已建立多家秸稈飼料廠,目前經營效果良好。一個秸稈飼料廠年產飼料八九萬噸,盈利達到一兩百萬元。 ”
下一階段,應該加大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各地應結合自身實際,多建些小規模秸稈飼料加工廠,充分發揮小型飼料企業投資小、經營方式靈活等優勢,開發出有地方特色的優質飼料產品。
另外,政府應該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支持產業重點和薄弱環節。鼓勵建立專業技術平臺和標準化技術體系,比如實現發酵過程的可控制,提高飼料質量。
程建波認為,發展秸稈飼料應該走工業化、產業化開發之路,飼料工業必須與當地飼料資源、養殖特點結合起來,加強技術研發和推廣,打造一個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