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賣完了,今年沒賺錢。”6月17日,山東菏澤牡丹區黃堽鎮瓜農鄧雅略顯無奈地告訴記者。自6月10日、11日、12日本報連續刊登了黃堽鎮西瓜滯銷的消息后,引起廣泛關注,一些瓜商和愛心企業前來訂購,近日,黃堽鎮瓜農鄧雅打電話告訴記者,稱自家滯銷的西瓜已經全部售完,而且周邊村的西瓜銷售也已基本進入尾聲。
現狀:多方援手 滯銷西瓜已售完
“最近幾天,有不少人稱從牡丹晚報上看到報道后來買西瓜的,還有政府聯系的一些外地瓜販和愛心商家,不到一周時間,我們的瓜就賣完了。”鄧雅說,價格最貴的以每斤0.34元收購。
“近七成西瓜被咱本市消化了,外地客商拉走的還是少數。”從事網上西瓜銷售的黃堽鎮瓜販李艷瑞說,“雖然最近買瓜人數增多了,但瓜價并未上漲。”
記者走訪調查了解到,黃堽鎮的西瓜大多銷往了市區、曹縣、巨野等,而少部分外銷的地區多以河南、河北為主。
瓜農:每畝賠千余元 明年轉種其他農作物
“我們村里的西瓜差不多都賣完了。”種植西瓜已經7個年頭的瓜農鄧雅告訴記者,“賠錢賣瓜,雖說賣完了,但心里總是高興不起來。”
據悉,黃堽鎮的西瓜在市場上的批發價一般為每斤0.31元左右。“不說價格低,他們還挑西瓜,太大的不要、賣相不好不要、不夠圓不要。”鄧雅心痛地告訴記者,西瓜種植從瓜苗、水電、化肥、人工等,每畝成本將近四千余元,每斤西瓜要賣到5毛一斤才能夠本。按3毛一斤出售價格來算,每畝地損失上千元。大多瓜農種植面積均在10畝左右。
黃堽鎮劉顯楊村瓜農司高峰表示,明年會相應降低一些西瓜的種植面積,尋求新的經濟作物,開拓出新的種植模式。
專家說法:做特色農產品,打通銷售鏈
今年黃堽鎮遭遇的西瓜滯銷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豐收悖論”,也就是說,看到別人種植某種作物而獲得豐厚利潤時,其他人也跟著種植,導致在下一個收獲季節雖然獲得豐收,卻掙不到錢。
據菏澤學院經濟管理系副教授盧智慧介紹,之所以產生“豐收悖論”現象,一方面是由于一些農產品不易儲存,所以收獲后,農民害怕爛掉而集中推向市場,即使賠本也賣,造成銷售時間過于集中,抗風險能力弱。另一方面,銷售渠道單一,農民種的農產品以居民消費為主,而沒有向加工等領域延伸。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盧智慧表示,相關部門應建立能真正幫到農民的農產品信息發布平臺,包括農產品的種植面積、收獲情況、收購價格、成本等信息,讓農民在全面衡量市場行情的基礎上做出判斷,避免僅憑一點情況就盲目跟風種植的情況再度發生。
同時,種植的農產品要有特色,區別于數量較多的‘大路貨’,才有市場競爭力,如個頭較小、口感較好的可麗西瓜,走的就是精品路線,有特定的目標銷售人群,就會避免扎堆上市造成滯銷的困境。
另一方面是拓寬銷售渠道,做到精準營銷。“農民不能坐在地里等收購商上門,要主動出去尋找市場,尋找銷售渠道。”盧智慧說,如現在有許多飯店和特色飲品店會推出鮮榨果汁,其中鮮榨西瓜汁很受歡迎,而且價格不菲。如果種植戶能與這些商家對接,就會解決相當一部分農產品的滯銷問題,把農產品變成實際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