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瀘州市納溪區上馬鎮的海蚌漕村和周邊122戶村民加入杉樹灣合作社養生態山雞,去年合作社實現收入750余萬元,社員戶均收入達6萬多元,杉樹灣合作社一舉躋身于2013年國家級專合社行列。是什么讓合作社如此成功?5月27日,筆者采訪了合作社理事長古幫澤。
秘籍一
生態養殖隨便參觀
杉樹灣專合社統一采用林下養殖,家家戶戶都在山坡上建設雞飼料庫房,堆放的都是玉米、稻谷等。古幫澤告訴筆者:“我們合作社的山雞價格比市場上的土雞還要高出2元/公斤,每公斤能賣到28元,品質不好是賣不出這個價的。讓山雞在山林中自由覓食之余適當補充玉米和稻谷,就是保證山雞品質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由于雞的數量不少,每個社員山頭的青飼料也有限,為了保證山雞的生態品質,古幫澤給社員制定了飼養食料標準:每天每只雞不低于二兩玉米或谷子、半斤青草,其余時間任其在山坡上自由覓食。
為了提高合作社山雞的知名度,讓買主們了解養殖全過程,杉樹灣合作社的社員們在山坡建的養殖場從不設柵欄,全是散養,買主們隨時隨地可以到山坡上進行參觀,這個“充滿底氣”的舉措,提高了杉樹灣生態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而與別的養殖合作社不同的是,杉樹灣專合社賣出的山雞,都是由合作社統一價格集中銷售,且時常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
秘籍二
統一孵育降低成本
“養雞要賺錢,除了品質保證之外,還要節本增效。”說起這幾年杉樹灣生態雞給社員們帶來的穩定收益,古幫澤很是驕傲。
為了幫助社員解決防疫問題并降低成本,古幫澤投資100余萬元,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集檢測、自動控溫、檢驗檢疫于一體的“杉樹灣雞苗孵化育雛中心”,育雛中心的種雞蛋來自專合社,而孵育的雞苗首先滿足社員,且全部按成本價交售。
古幫澤還告訴筆者,目前育雛中心雖然實現了自動控溫孵化,但一些關鍵的環節仍然要靠經驗來把握,比如蛋破殼一般需要28天,但在第23天的時候,要把蛋從孵化房里拿出來放到攤床上,讓它自然破殼,“這樣除了讓出殼率均勻,還利于雞苗的生長。”
待雞苗出殼后,還要在育雛中心呆上42余天。“這42天特關鍵,必須對其注射馬立克疫苗、新城疫、禽流感疫等7次防疫。現在市場上有的一斤多的小雞買回去就死,就是防疫不到位。”古幫澤說。
如今,靠著合作社的孵化育雛中心,古幫澤讓合作社雞苗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每只雞苗比在市場上購買要少3元。一年下來,中心提供給社員的15萬只雞苗就可節省45萬元。
秘籍三
直銷積分穩定顧客
“李大爺,你今天這兩只雞一共9.5斤,是264元。”5月27日,在瀘州城區瀘州10號菜籃子便民店里,家住桃源山莊3號樓的李正銀大爺一大早就到店里買了兩只山雞。與在一般畜禽市場交易不同的是,李正銀大爺在付了錢后,從自己的上衣兜里掏出了一張 《杉樹灣禽類產品積分卡》遞給營業員,營業員工工整整地在這張卡片的后面方格里填上了“264積分”。
“買生態山雞贏積分”,這是古幫澤促進銷售的一大創舉。他在瀘州城區租用政府的“便民直銷店”后,設置了 《杉樹灣禽類產品積分卡》,卡上不僅有顧客姓名、電話和填寫積分的空格,還對積分有明確的規定:凡消費滿500,可獲得2枚土雞蛋,消費滿3000分,可獲得一只土雞。“我們合作社推出的這種買雞贏積分,其根本目的就是希望以此來穩定顧客,贏取更多回頭客。”古幫澤說。
據古幫澤介紹,自2012年他進駐便民店以來,《杉樹灣禽類產品積分卡》就開始印制,如今,便民店平均每天銷售生態山雞數量達60—100余只,每年返還給消費者的土雞蛋、綠殼雞蛋或土雞價值達2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