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眼
“互聯網+農藥”需著力消除行業頑疾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農資行業亦聞風而動,不少農藥企業開始試水電商業務。緊跟時代潮流、把握發展趨勢是必須的,但這要建立在對“互聯網+農藥”有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是盲目跟風。
“互聯網+農藥”并不等于網上賣農藥。因為農藥是物技結合、關乎食品安全的特殊商品,技術服務甚至比產品更重要。傳統的農藥廠商僅通過網絡銷售平臺,直接面對“過低的經銷門檻、高度分散的種植市場、專業細化的產品結構、復雜多樣的病蟲草害”這樣的農藥市場現實很可能力不從心。
雷軍說過,互聯網不是技術,而是一種觀念,是一種方法論。“互聯網+農藥”的落地生根需要著眼于行業頑疾,實現觀念的突破、方法論的改進。
賒銷是農資經銷商最頭疼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農民缺少流動資金,而傳統金融體系對大多數農民提供不了充分的融資服務。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農藥的微利銷售是走不遠的,必須明白“互聯網+農藥”的本質在于提升服務,而不只是產品銷售,農藥產品只是服務的部分載體。要通過建立體驗中心實現線上線下互動,提供包括植保、金融信貸、農產品銷售等綜合服務實現盈利。
農藥的不科學使用是農民的無奈選擇。當前我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人力、財力不足,難以為千家萬戶提供手把手的技術指導,這造成農藥經銷商成為“用藥專家”這一怪象。而農藥經銷商對病蟲害防治認識不夠專業,給農戶推薦的農藥類型和用藥時機并不一定科學,這自然造成了農民的用藥問題。“互聯網+農藥”可以建立常見病蟲草害的防治檔案,提供在線農藥醫生服務,真正實現專家與農民的實時互動交流,才有可能防止農藥濫用。
農藥濫用造成了食品安全隱憂。現在人們對農藥有恐懼心理,稍有謠言就會風聲鶴唳,比如草莓的乙草胺事件。這是因為我們缺少農產品生產的可追溯體系,農藥企業小、散、亂、多。“互聯網+農藥”的實時監控可以實現農藥生產、銷售、使用的全程可追溯,農產品生產可以精準監控到戶、到大棚,進而防止單一事件造成地區性農產品滯銷。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形成“寡頭農藥植保服務商”,政府不再陷入監管對象的“汪洋大海”之中,從而實現充分監管,比如美國農藥使用主要由五大農業服務商提供。
作為最傳統的產業,農業被互聯網改造的潛力最大。有專家預測,未來5~10年中國農業通過互聯網會實現升級重組,整個農資市場將向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科技化、社區化轉型。通過各種互聯網終端設備為農業種植戶提供從種到收、科學施肥、精準施藥、農產品銷售、信貸保險等全鏈條服務,建設農戶互動社區,才是未來的出路。
“互聯網+農資行業”的N種模式
云農場
云農場是國內成立較早的一個網上農資交易及科技服務平臺,主要為農民提供化肥、種子、農藥、農機交易及測土配肥、農技服務、農場金融、鄉間物流、農產品定制化等多種增值服務,并建立全天候在線客服體系。目前已建立200多家縣級服務中心,2萬余家村級服務站。
農一網
農藥電子商務平臺農一網首創“縣域工作站+鄉鎮服務專員+村級代購員(點)”的三級構架“農一模式”。通過發展村級代購員(點),幫助農民在線下單購買、農藥品牌推廣及產品知識的普及、植保信息及方案的推廣實施等,實現電商落地和線下服務。目前已建立工作站700余家、村級代購員(點)約4000人。
農醫生
2014年11月,首創移動互聯網遠程診斷技術服務模式的手機APP“農醫生”正式上線,它建立了種植戶與專家對話的平臺,實現了農業病蟲害遠程診斷的目的。作為開放共享、互動免費的農技服務平臺,農醫生上線至今已認證專家10萬人,注冊用戶突破500萬。
蜻蜓農服
今年3月,江蘇克勝集團發布了“蜻蜓農服”農業服務交易平臺。主要內容包括綜合植保服務、農資超市、錦繡農場、互聯網農村金融、鄉村旅游等,目前正廣泛吸引為農服務機構、農業科研院所、農資廠商、農產品平臺、文化創意團隊進入。
點豆網
日前上線的綜合性涉農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點豆網以PC、移動APP、物聯網三網合一推廣運營模式服務三農,“一村一站”智慧農業服務站實現商品直達,通過“線上自助下單體驗”和“線下專有直達配送”的線上線下無縫對接模式,有效降低農資產品購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