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袁隆平信心滿滿 超級稻為何高產

   日期:2015-06-0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61    評論:0    
核心提示:近日,“超優千號”兩系雜交稻新組合在海南省三亞市海棠區基地實施的百畝示范項目,經專家實地驗收平均畝產達到941.79公斤,創造了我國海南水稻最高紀錄。

近日,“超優千號”兩系雜交稻新組合在海南省三亞市海棠區基地實施的百畝示范項目,經專家實地驗收平均畝產達到941.79公斤,創造了我國海南水稻最高紀錄。

 
  對我國第五期超級稻的這一驗收結果,項目主持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態度是“滿意卻不滿足”。他表示:“‘高產更高產’是育種永恒的主題。”
 
  而對于此前“兩優0293”在安徽大面積減產引發的爭議,袁隆平認為,糧食增產不僅要有良種,還要有良田、良法和良態。田不好,光有好種也難以實現高產。他表示,良田是基礎,正如造高樓得先把地基打好,樓越高地基就得越牢。如果國家加大力度把中低產田改造好,超級稻產量還會提高。
 
  一心求高產
 
  五月的三亞,氣溫高達30多度。袁隆平從北京抵達三亞,下了飛機又乘車來到海棠基地察看“超優千號”稻子,指導科技人員做好次日的驗收準備工作。
 
  “超優千號”是袁隆平帶領科研團隊經多年選育出的超級雜交稻強優勢新組合,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優。為了更好地了解其性狀,加快推廣,今年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全國46個縣(市)設立了62個百畝示范片。作為中國水稻育種南繁基地的三亞有兩個示范基地,海棠基地就是其中之一。
 
  袁隆平十分看好“超優千號”在三亞的展示,自去年12月17日播種起,他一個冬天基本在三亞度過。今年4月,他還在三亞主持召開了超級稻現場觀摩會,邀請全國17個省市40多個超級稻專家前來參觀,以推進三亞和內地“超優千號”百畝方示范的開展。
 
  驗收當天,袁隆平又出現在現場。下午4點,收割的稻谷曬干后進行籽粒水分測定,直到專家經過反復測算得出準確驗收結果,他才滿意離去。
 
  走之前他說,三亞水稻生育期比內地少了10多天,株高矮10公分,葉片少一片。“看來‘超優千號’在內地省份更有優勢,實現示范種植每公頃產量16噸目標有戲嘍!”
 
  雜交稻成就有目共睹
 
  早已過了耄耋之年的袁隆平,為何對超級稻育種還如此執著?“國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只要身體還行,我就要在超級稻創新的路上繼續攀登。”這是他的回答。
 
  此前,因“兩優0293”在安徽大面積減產引發了網民對超級稻的各種質疑和爭議,但袁隆平認為,不能因個別品種出問題就否認超級雜稻,我國雜交稻研究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開展超級稻研究的國家,34年來,其2700萬畝優質稻田平均畝產450公斤。我國2014年4.4億畝水稻,其中雜交稻2.5億畝,平均畝產451公斤。袁隆平認為,這已是相當好的水平,因為我國70%是中低產田,說明超級稻起到了重要作用。
 
  現已退休的高級農藝師馮克珊曾在1970年發現野生稻雄性不育株,為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雜交水稻作出重要貢獻。他給記者講述了當年在袁隆平帶領下披星戴月搞雜交稻育種的艱辛。“三系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是全國10多個省市30多個科研單位,用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次雜交試驗的結果。”
 
  國際水稻研究所在1989年開展超級稻研究,并計劃到2000年實現每公頃產稻12~12.5噸,然而,這一目標至今也未實現。2005年,澳大利亞水稻畝產世界第一,平均每公頃也只有10噸,即畝產670公斤,而印度只有200公斤,泰國不到200公斤。
 
  我國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在國際上已經領先。袁隆平說,如果超級稻示范畝產達到1000公斤,大面積推廣打七折就是700公斤,即每公頃10.5噸。在中低產田畝產達到700公斤,那將是個了不起的飛躍。
 
  客觀看待超級稻
 
  對于此前網上對超級稻的非議,專家認為,許多看法帶有很大的片面性,未能客觀、公正、科學地看問題。“雜交稻對推進我國水稻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作用不容置疑。”湖南省種子局周志魁局長說。近年來,湖南超級稻育種水平在迅速提高,不僅產量而且品質都在提高。”
 
  近年來我國超級稻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種子的抗性在不同的區域種植表現會有差異,隨著時間推移和病菌的變化,作用也會發生改變。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長王豐研究員說,不能因出了一點問題,就把超級稻一棍子打死。
 
  那么,應該如何看待超級稻示范與農民實際種植產量的差距呢?對此,專家認為,示范高產,除了種子因素外還有良田和好的栽培管理。而目前我國大部分稻田是中低產田,幾百萬畝、幾千萬畝大面積種植,就難以達到示范田的產量。
 
  “中國農村現在種田的大多是老人,要他們掌握、用好現代種植和管理技術很難。加上種糧收入偏低,農戶也不太愿意在管理上多下功夫。這也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王豐說。
 
  “普通百姓對科學種田不了解,情有可原,作為傳播科學的大眾媒體,在報道中不僅要重事實,更應講科學,否則就會誤導讀者。”廣西農科院副院長鄧國富研究員表示。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