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園里都有啥寶貝?
提起桑園,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養蠶繅絲。然而,桑樹、柞樹除了養蠶,還可以培養食用菌、生產食品,制造高強度高韌性的優質纖維板;蠶沙能生產沼氣、飼料,還能提取葉綠素、做枕頭;蠶蛹不僅可做飼料,而且是人類可直接食用的高蛋白食品,蛹油、蛹皮又可提取制藥;繭絲含有18種人體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可以應用于食品、化妝品等領域。偌大一個桑園,傳統生產模式能利用的只是冰山一角,綜合利用潛力巨大。
掙脫“一根絲”融入大農業
種桑為了養蠶,養蠶為了結繭,結繭為了繅絲,繅絲為了紡綢,環環相扣的蠶桑產業曾創造了絲綢之路的輝煌,但在我國最大的蠶桑生產和加工基地——廣西,蠶桑產業卻正在以加速度掙脫“一根絲”的束縛,從桑果汁到桑葉茶,從即食蠶蛹到桑枝菌包,從絲綢產品到蠶沙有機肥,從桑園雞到文化游,多元化利用令蠶桑產業從各個環節、不同產業融入了大農業。
四月宜飲桑葚酒 開發還需產業化
借力“東桑西移”,地處西南邊陲的廣西成為全國最大的原料繭生產基地和桑蠶絲加工基地。2014年,全區桑園面積276萬畝,蠶繭產量、生絲產量和蠶農售繭收入均為全國第一。
“蠶繭生產對廣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貢獻很大,但只有‘一根絲’,蠶桑產業的發展就要受制于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創建我國第一個家蠶基因庫的西南大學教授向仲懷認為,蠶桑產業要走出“繭價低——砍桑樹”的怪圈,必須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建立行業自身的風險體系,融入國家大農業的發展。
從推廣桑枝栽培食用菌開始,為了把“一根絲”變成“一條線”“一個面”,作為院士工作站的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站在研究桑蠶品種和種養技術的同時,加快了桑葉、桑果、桑枝、蠶蛹等功能產品的研發。
俗話說,四月宜飲桑葚酒。“桑果酒養顏烏發,但多是家釀,能不能用葡萄酒的工藝加以改進?能不能做成桑葚威士忌?我們的工作就是對不同配比進行驗證,選出最優方案,進行產業化開發。”桑果酒研發人員告訴記者。
目前,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總站研制的桑果酒、桑果醋、桑葉茶3個產品不僅注冊了品牌,而且通過了QS認證。與此同時,桑葉茶、桑葉面條、桑葉月餅、桑枝顆粒等一系列食品加工技術已經研發成功。“目前的問題是參與的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不多,產品的市場化和規模化水平比較低。”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總站書記陸瑞好說。
1根杏鮑菇 日“食”桑枝15噸
蠶桑資源多元化利用,關鍵是大宗資源的綜合利用。在桑園中,所占干物質比重最多的除了桑葉,就是桑枝。據統計,桑葉和桑枝在桑園干物質中所占比重高達64%,傳統上燒柴只能利用很少一部分。2007年,廣西開始利用桑枝栽培名優食用菌,目前,全區26個縣利用桑枝栽培的秀珍菇、平菇、杏鮑菇、香菇等食用菌,年產量達16萬噸。
在每天有25噸杏鮑菇銷往西南市場的廣西綠霖食用菌科技公司,杏鮑菇生產的主要原料——桑枝、甘蔗渣、玉米芯——都是當地的“特產”。“公司每天生產5萬個菌包,僅桑枝就需要15噸。”綠霖食用菌科技公司總經理余新焰說,為了保證原料供應,公司在廣西的宜州等蠶桑生產大縣建立了基地,項目已輻射3個縣15個鄉鎮300戶蠶農,桑園面積超過3000畝,直接帶動標準化基地10個,桑農人均增收500元。
在綠霖食用菌科技公司鋼鐵色的廠房中,記者看到粉碎后的桑枝和甘蔗渣、玉米芯被混合后沿著傳送帶裝進1尺多高的菌包。從滅菌、接種、培養到出菇全程機械化操作,經過50天左右,菌包封口就被白胖胖、脆生生的杏鮑菇撐開了。“全程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絕對綠色、安全。”正在割菌的工人告訴記者,采收后的廢菌包還將被收集起來,制成生產有機蔬菜、水果的有機肥。
據了解,作為全國最大的桑枝食用菌生產基地,廣西在2014年生產桑枝食用菌約2億袋,鮮菇總產量達到16萬噸,產值9億元。
養蠶下腳料 變身水果“營養餐”
宜州市石別鎮永定村桑園面積4510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82.4%,是遠近聞名的種桑養蠶專業村。“過去種桑養蠶,最頭痛的是蠶沙,臭氣熏天近不得不說,風一吹還容易傳染蠶病。”唐郁慶是宜州市三堡生態農業綜合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總社永定分社的發起人之一,他告訴記者,“現在集中回收,環境干凈,蠶病少了不說,1噸蠶沙還能換50斤有機肥,蠶農都很積極。”
據了解,永定分社剛成立的時候只有26名社員,如今達到135名;蠶沙處理池面積從150平方米擴大到500平方米;還配備了鏟車、庫房等設備。在合作社的集中收集點,記者看到加入生物菌種的蠶沙按發酵天數不同分成3堆,在30度的高溫下幾乎聞不到臭味。
“3天后臭味基本消失,10天后就可以運到工廠生產有機肥了。”三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林告訴記者,蠶沙有機肥呈堿性,可解決土壤酸化、板結等問題,“效果很明顯,種植戶用一次就成了回頭客。”
作為全國蠶桑第一縣,宜州每年產生30萬噸蠶沙、10萬噸食用菌廢菇包,為三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施展拳腳提供了廣闊天地。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公司已回收2萬噸蠶沙和廢菌包,生產出的有機配方肥很受水果種植大戶和合作社的歡迎。
依托蠶沙沼氣、蠶沙有機肥等途徑,蠶沙正在從產業發展的難題變為產業轉型的推手。2014年,廣西全區蠶沙無害化處理率達到40%左右。
“‘十三五’期間,廣西將堅持‘立桑為業’,以開發桑樹的飼料用、食藥用和生態用為重點,加快桑樹多用途產業化開發,打造一系列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桑樹資源新產品。”廣西農業廳相關負責人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