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滅威”西瓜、“乙草胺”草莓、“套藥袋”蘋果……一個個關于農藥殘留的“新聞”,讓公眾聞之色變。夏日漸近,各色瓜果蔬菜又將集中上市,有“毒”傳聞是否又將如影隨形?有農藥殘留的農產品是否一定不合格?檢出殘留超標的產品吃下后離“癌”不遠了嗎……新華社記者采訪權威專家,解開消費者關注的幾大疑問。
農藥殘留=不安全?
“不少消費者都認為,有農殘就等同于不安全,甚至故意去選擇‘蟲眼菜’。”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說,這其實是混淆了“農藥殘留”“農殘超標”和 的概念。
專家介紹說,蔬菜使用農藥很正常,全世界無一例外。只要嚴格執行停藥期和嚴格用藥范圍,農藥殘留是可以降解到安全標準范圍內的,而此時產品就是安全的。而農藥殘留標準,通常是在實驗室數據基礎上,再放大百倍量確定的安全標準。
蔬菜農殘超標,這個“很普遍”?
來自農業部蔬菜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的信息顯示,近年來甲胺磷、對硫磷等禁用農藥基本沒有檢出;氧樂果、克百威等限用農藥的檢出和超標的次數也大大降低,已不是造成蔬菜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雖然仍有部分蔬菜有農藥殘留檢出,但普遍檢出值并不高,基本都低于限量值。
含致癌物質,就會“致癌”?
“‘長期大量食用致癌’是一個不科學的表述。”厲曙光說,“不合格”不等于不安全,更不等于“有毒”;含有致癌物質不等于一定“致癌”,還需要看劑量和接觸的時間。例如,按照目前曝光的草莓中乙草胺最高值計算,每天都吃一公斤草莓也不礙事;曾檢出塑化劑的白酒,每人每天喝一公斤,也達不到耐受值。
一次檢出問題,防范一類產品“很必要”?
多位專家表示,消費者缺乏專業性,在食品安全信息上更是“寧可信其有”,有時候就會以偏概全、以小見大、以點代面,導致一些個別現象被不斷放大,加深人們的恐慌情緒。
專家認為,目前市面上公布的蔬菜農殘檢測結果主要來自于三方面:政府部門、第三方檢測機構和媒體。但檢測僅僅對樣本或該批次負責任,因為一次檢測超標,就去否定整個行業,甚至永遠遠離這一農產品,完全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