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來,州委、州政府將中藥材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手段,整合各種資金14375.5萬元,加快中藥材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州投入中藥材產業發展專項扶貧資金6750萬元,新增中藥材種植16萬畝。在扶貧資金的撬動下,2013年全州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70余萬畝,其中藥用型中藥材42.65萬畝、藥食兼用型27.72萬畝。規模較大的有金銀花23萬畝、薏苡20萬畝、花椒5.8萬畝、砂仁2.28萬畝、艾納香1.8萬畝。較為名貴稀有的鐵皮石斛1000余畝、三七200余畝、重樓55畝、小花清風藤30余畝。
——產品研發不斷豐富。我州有醫藥生產企業16家,已開發膏貼、片劑、顆粒、膠囊、液劑等藥械產品167個,其中:國藥準字藥品94個(化學藥品71個、中藥及民族藥品23個),醫療器械產品28個(屬于含藥產品25個),民族醫藥保健品45個。生產的炎痛貼、風濕疼痛貼等苗藥系列膏貼享有較高聲譽,遠銷海內外,產品數量、規模和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有效促進農民增收。全州70余萬畝中藥材覆蓋農戶達12.61萬戶50余萬人,2013年中藥材創產值12億元,中藥材種植農戶戶均收入9500元,除去40%的成本,戶均純增收5700元。同時,中藥材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運輸、加工等行業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和市場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