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王書記,不然我們家的日子還不知道怎么過呢。”家住通化市二道江區鐵廠鎮一心村的下崗職工隋玉福念叨的“王書記”,就是鐵廠鎮食用菌發展協會黨支部書記、會長王貴華。
上世紀80年代初,王貴華放棄了教師職業,離開了家鄉黑龍江省海林市跟隨丈夫落戶到了鐵廠鎮。初來乍到,她干過糖果廠的包糖工,還做過又臟又累的生豬屠宰生意……幾經折騰,手里有了積蓄,她就把家鄉種植木耳的技術帶回了鐵廠鎮。
剛開始經驗不足,木耳長不大就枯干在木頭上。不服輸的她兩次回老家向種植大戶取經,把學到的經驗與書上的知識和自己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逐漸掌握了適合本地栽種的方法,她成功了。2004年,又投資5萬元開始袋裝木耳生產。
自己的小日子雖然富了,但看著鄉鄰守著幾畝薄地刨食、煤礦下崗職工還過著苦日子,王貴華心里高興不起來。她走村串戶了解到不少村民也有種植木耳的想法,就把幾年來積累的經驗整理成冊,免費發放并親自指導,直到教會為止。
2006年,在鎮委、鎮政府的幫助下,王貴華組建了食用菌發展協會,擔任黨支部書記、會長。“王書記”這個稱謂,從此就叫開了,也叫響了。
她投資10萬余元建了300多平方米的制菌室、養菌室、拌料室等,請來技術人員為會員講解栽培技術,把自己多年來的經驗也全部傳授給他們。有了協會這個平臺,會員由原來的10余戶發展到3000余戶,產品從單一的木耳生產,發展到香菇、金針菇、滑菇、平菇、玉皇菇、猴頭菇、白靈菇、元蘑等10多個品種,實現了干制、鹽漬等多項深加工生產。
2009年,她成立了通化市貴華食用菌有限公司。2012年,又成立了通化市華康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進行運作,形成了“互惠、互利、互幫”的新型經濟組織。去年,合作社生產的150萬袋香菇、元蘑、猴頭菇、木耳菌種及產品供不應求,暢銷40多個省市區,還遠銷韓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