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種植中藥材已成甘肅農村地區脫貧致富的好出路。5月5日,記者從省統計局了解到,我省已形成了特有的中藥材地域優勢品種,中藥材種植呈現規模化發展態勢,“致富效應”不斷放大。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已從2010年的248.12萬畝,增長到了2014年的383.69萬畝;總種植產量也從2010年的52.7萬噸,增長到了2014年的99.37萬噸。
藥材品質優出口量大
甘肅省位于西北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處,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大,形成了特有的中藥材地域優勢品種。近幾年,我省中藥材種植呈現規模化發展態勢,主要分布在定西、隴南及河西部分地區。
復雜的氣候環境,為產出優良的中藥材提供了保障。目前,在我省部分地區已形成了馳名中外的中藥材優勢品種——如岷縣當歸、渭源黨參、隴西黃芪、禮縣大黃、宕昌紅芪、民勤的甘草等。當歸、黨參、黃(紅)芪、大黃、甘草五大宗道地藥材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95%、60%、50%、60%、25%。此外,這五種藥材的出口量占到了全國總出口量的80%以上。
中藥材產業迅速發展
作為國內中藥材主產地之一,我省2013年的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了350.39萬畝,位列全國第一,面積約占全國的19.23%,產量約86萬噸。其中,生產大縣隴西縣種植面積達30萬畝、渭源縣有26.7萬畝、岷縣有25.7萬畝、武都區為20萬畝。
中藥材種植之外,近年來我省中藥材產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統計數據顯示:全省現有200多家中藥材加工企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63家),年中藥材加工量超過20萬噸,約占全省藥材總產量的23%。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加工產值約74.1億元,產值過億元企業12家。有103家中藥材飲片加工企業,其中超過一半分布在定西市,其中隴西“一方”、岷縣“康達”等5家企業已進入中藥材浸膏提取和精深化加工領域。
藥農收入大幅增長
近幾年,我省中藥材加工方式已由傳統的揀選、清洗、切制等方式,轉變為中藥材飲片精制、浸膏提取、揮發油萃取和精深化加工。加工增值效益明顯,中藥材產業占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
據統計,在優勢集中產區,農民種植中藥材收益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更高。2013年隴西縣、渭源縣、漳縣、岷縣及宕昌的藥材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4.2%,33.7%,18.6%,33.1%和32.7%。在一些主產鄉鎮村落,比重甚至達到50%以上。
甘肅中藥材產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助推全省經濟提速,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農業增加值,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
建議打造品牌知名度強化市場競爭力
“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中藥材產量不斷攀升,然而在品牌鍛造上還欠缺火候,至今沒有知名的地產品牌,缺乏市場影響力、競爭力。”省統計部門深入調查后建議:當前,我省應著力打造道地藥材品牌知名度,強化市場競爭力。
寧夏在中藥材發展中主打“中寧枸杞”品牌,2014年“中寧枸杞”品牌估值為23億元;吉林全力打造“長白山人參”品牌,成立了“長白山人參”品牌管理委員會。各地圍繞品牌不斷拓寬研發領域,開發系列產品,有力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實實在在地增加了農民收入。而我省道地藥材“岷歸”、“紋黨”、“銓水大黃”、“民勤甘草”等質量上乘,但至今未能形成一個強勢的戰略品牌,有優勢,不強勢,大部分的中藥材以原材料和初加工產品銷往外地。建議我省以甘肅省中藥材產業協會為主體,建立“隴藥”品牌體系,以道地藥材區域劃分,建立統一名稱的子品牌,統一標準。
同時,還應在中藥材領域大力推廣發展電子商務的“隴南模式”,借助省政府與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東風,提升甘肅中藥材的市場競爭力。深入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總體布局,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戰略規劃,在省衛計委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區醫藥衛生方面合作較為成熟的烏克蘭、匈牙利等國家,積極推廣我省中藥材產品,開拓口岸貿易,支持有實力的龍頭企業走出去,帶動我省中藥材種植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