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有三寶,扒雞、西瓜、金絲棗,跟著帝王天下跑。”曾幾何時,德州三大名產暢銷神州,這句俗語至少在清末民初仍然常掛在德州人嘴邊。如今,德州扒雞分店遍布全國,樂陵小棗進入各地大型超市,唯有德州西瓜,聲名式微。
德州西瓜能否在當今市場上再度“雄起”?據濟南日報記者調查,今年德州市西瓜栽培計劃種植總面積擴大
至30多萬畝。這些天,正值德州西瓜開始
上市季,第二屆德
州市“瓜王大賽”即
將舉辦,德州西瓜
如何對接市場,讓人拭目以待?!?ldquo;帝王西瓜”說興衰
“個大皮薄、果肉細嫩、甘美爽口”——這是德州西瓜賴以成名的突出特點,其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已不可考證,文字記載至少有300余年歷史。
作為中國三大西瓜名產地之一,德州黃河涯西瓜一度與河南的汴梁西瓜、浙江的平湖西瓜齊名。據傳,德州西瓜成名于“靖難之役”前后,拼殺后在此休憩的燕王朱棣品嘗后贊不絕口,德州西瓜自此入了“帝王眼”,被定為大明皇家宮廷進貢特產。直至清代,一直被康熙、干隆、慈禧太后所鐘愛。隨著封建王朝滅亡,新舊更替,德州西瓜似乎隨之沒落。
有說,新中國成立前因國內戰亂頻繁,德州西瓜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又有一說,瓜果市場栽培中的安全隱患被多次曝光,德州西瓜效益受影響一度下滑。
“個大皮薄”一度是德州西瓜的優勢,而在當地瓜農看來,這成為限制德州西瓜外銷的一個不利條件。“現在一家三五口人,喜歡買個小西瓜,而德州西瓜傳統品種——喇嘛瓜個頭大,容易造成浪費。”有當地人認為,德州西瓜不像扒雞有“制作秘方”,再加上運輸成本,在其他地方的知名度逐漸被當地瓜種取代。
●老品牌新技術翻花樣
“德州西瓜栽培由來已久,惟其著名于世,自優良品種喇嘛瓜傳入栽培后,因其品質卓越,聲譽大振,北至平津,南至京滬,販瓜者莫不慕名而來求貨。”這是山東大學農學系教授吳耕民1939年實地調查后描述的德州西瓜黃河涯車站、碼頭銷售盛景。
而今德州西瓜特產尤“特”,盛名不負,讓德州西瓜重新恢復市場生機不僅是當地人的希望,也是省城居民對這一傳統名優特產傳承發揚的期盼。
近年來,德州提出品質農業發展計劃,德州西瓜成為重點關注對象:2009年德州成立西瓜產業協會,2010年6月“德州西瓜”地理標志商標獲國家級認證,自此,德州西瓜產業進入全新的發展期。
德州鑫茂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德州市德城區唯一一家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確立德州西瓜品種保護項目,紅瓤、黃瓤西瓜均有推廣。結合園區內部畜牧養殖,給西瓜施上農家肥,讓德州西瓜找回“老味道”。該基地負責人俞延鵬介紹,這里都是原生態生產,德州西瓜產量并不多,保證西瓜品質是重點。圍繞德州西瓜“雄風”再振,各種植基地紛紛出招,其中鑫昂集團加大技術資金投入,創出“西瓜套種茄子”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產供銷扶”一體拓新路
“農民負責種植德州西瓜,我們統一提供種苗、肥料、農藥、技術指導。”說起德州西瓜種植,德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鑫昂集團董事長史慶法介紹。
現在,德州西瓜不再是專門貢品,市場化勢在必行。去年以來,黃河涯鎮所在的德城區西瓜生產以德州西瓜產業協會、鑫昂集團成立的“吃不夠”種植合作社為依托,組織周邊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園區示范、典型戶帶動等方式,實施西瓜標準化生產。目前,德州本地種植西瓜已實現一年超過8個月的鮮瓜供應。
如今,德州西瓜的種植隊伍形成以園區為主的小型、黃皮、黃瓤、反季節特色德州西瓜和以農戶、合作社為主的大路西瓜協同發展生產格局。吃不夠西瓜合作社連續兩年獲得德州西瓜高品質豐收,建起銷售網絡,產品主打濟南、北京、天津市場,成為德州西瓜規?;a的代表企業,走出一條產、供、銷、扶一體的產業新路。
欲漂亮打場“翻身仗”,讓“德州西瓜”名氣再次升為“帝王級”是關鍵。自去年起,德州市開始聯合園區和農戶舉辦“瓜王大賽”。政府“上心”,企業“給力”。5月16日,鑫昂集團也準備好迎接自己的第四屆吃不夠西瓜采摘節。“今年我們的瓜不錯!”帶領著去年的瓜王——“吃不夠”西瓜,史慶法對德州西瓜的未來市場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