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體報道了北京市隨機購買的8份草莓樣品的檢測結果:農殘量最高超標7倍多。受報道影響,我省長豐縣草莓滯銷,大量熟透的果實爛在地里,種植戶損失慘重。日前,我省出臺《糧食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及節藥行動實施方案》,目的是控制農藥使用量,確保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及生態環境安全。
以上兩則消息,一個是受農藥殘留的負面影響,種植戶損失慘重;一個是政府適時制定規劃,部署加強農藥使用量的控制。一憂一喜,繞不開的是食品安全問題。
不能否認的是,少數種植戶受利益驅使,為了讓農產品長得快、有賣相,濫用農藥、化肥。一些地方監管部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助長種植戶的不當行為。長此以往,損害的是農民乃至整個產業的利益。一旦農產品因農殘超標導致信譽、品牌受損,再拿出資金、人力去修復,也得不償失。
至此,不妨冷靜思考,如何吸取教訓,主動打好預防針,對農殘超標說“不”。比如,每日公布農產品農殘檢測結果;使用物聯網技術,把從種植到采摘的全過程,透明、公開呈現在社會監督之下等,均可以打消消費者的誤會,避免果賤傷農的被動局面。
從長遠看,綠色、有機食品市場潛力大,控制農藥使用量意義重大。按照最近出臺的《實施方案》,到2020年,我省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30%,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0%,農藥利用率達40%,農藥使用量減少1%以上。控制農殘的目標已明確,落實更需堅決有力。各級農技人員應當盡快引導農戶改變過往濫用農藥、化肥的不良習慣,能少用就不多用,該不用果斷不用。與此同時,農業部門應為農戶提供必要的技術、設備的支持。比如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實施科學安全用藥,推廣運用新型植保機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