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媒體上的化肥廣告太多了。我每天看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節目,發現各地的氣象預報中,竟有13個城市的廣告是化肥廣告,天天刺激著觀眾的眼睛和耳朵。
化肥廣告的大行于市,讓我想起了李比希。李比希是一位德國化學家,最重要的貢獻在于農業和生物化學。他創立了有機化學,是第一個主張用化肥代替天然肥料的人,因此被稱為“肥料工業之父”。但是,李比希在農業化學方面的工作,是成功和失敗并存。首先他指出,土地肥力喪失的主要原因是,植物消耗了土壤里的生命所必需的礦物成分,他主張用化肥補充土壤肥力之不足。但是,大量化肥持續不斷地輸入土壤,嚴重破壞了土壤結構,留下的嚴重禍害,則是李比希始料不及的。
馬克思和李比希是同時代的人,他在當時就看出了問題:“……工業和商業則為農業提供各種手段,使土地日益貧瘠。”化肥廣告也是工業和媒體、商業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惡性循環:化肥生意越好,地里的肥力越少;地里的肥力越少,越需要更多的化肥來支撐。一百多年后社會的發展,證實了馬克思的預言。當前農耕的一大弊病是:濫施化肥、單一連作、破壞土壤結構,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導致“土地日益貧瘠”。
工業和媒體、商業的“有機結合”,使人類品嘗到種種惡果:許多農副產品不好吃,米飯不香,冬筍不鮮,西紅柿無味,霜凍后的青菜不甜,地瓜只好用來喂豬。一些保持青菜好口味的微量元素和營養成分,過去只有在農家肥中才有,現在青菜像一個微量元素缺乏的人,呈亞健康狀態,賣相雖然不錯,送到嘴巴里,哪有菜根香?
馬克思又指出:“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資源的進步。”馬克思把這段話作為《資本論》第一卷的壓軸之論,是別有深意的。許多國家已注意到了這一點。法國和德國如今的化肥使用量比1980年減少了一半,英國也減少了40%,日本比使用高峰年代減少了56%。近30年來,美國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及社會化服務以后,一改過去復合肥的發展,走上了農化服務+散裝摻混肥的道路。丹麥的化肥和農藥使用量一直顯下降趨勢。目前,我國農田每公頃用肥量為434公斤,丹麥則為144公斤,但丹麥人卻憑此生產出大批高產質優的農作物,成為全球食品最安全的國家。
事物的發展竟是如此奇妙。從刀耕火種到使用化肥農藥,是一大進步;再從使用化肥農藥到用系統學和生態學規律指導農業,利用有機肥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輪作或間作等方式種植,更是一大進步。人類正是在這種螺旋形上升過程中,不斷變換與大自然的相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