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素描”成都的生態環境,有太多的詞匯可以詮釋。讓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每一個市民,感同身受這樣的變化和美麗,更是成都從未間斷的努力。早在兩年前,成都出臺《關于加快環城生態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未來五年,成都將依托現有水系,在環城生態區建設6個湖泊、8個濕地,將湖泊河道水系面積比例由7%提升到21%,依山造景、傍河成湖、連通水系、植綠增綠、完善配套,構建綠意盎然、水韻悠長,規模宏大、獨具特色的大都市生態湖泊綠地系統。
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如今因水而建。無論是先期建成的白鷺灣濕地、錦城湖,還是剛剛完成建設的香城濕地一期,一個個山水相映、水草相依、鳥鳴魚游、綠道穿梭,擁有多個天然美景的生態濕地,以靈動之美呈現在市民眼前,就像畫布上永不褪色的那抹綠,裝點著成都這座城市,并讓所有成都市民的生活與生態環保緊密相連。
項目建設:
環城生態區今年計劃總投資30億元
按照《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的解釋,成都市環城生態區即是沿繞城高速公路兩側各500米范圍,以及周邊7大楔形地塊內的生態用地和建設用地所構成的控制區,總用地規模為187.15平方公里,包括生態用地、生態用地內配套服務設施用地和開發建設用地。根據規劃,環城生態區內將構建“六湖八濕地”的生態湖泊水系。6個大型湖泊包括安靖湖、北湖、錦城湖、江安湖、金沙湖和青龍湖;8片集中濕地包括安靖濕地、北湖濕地、龍潭濕地、青龍濕地、三圣濕地、錦城濕地、江安濕地和金沙濕地。環城生態區內還有一個囊括快速交通、環城路、軌道交通、放射骨架道路的綜合交通系統,同時還擁有一個超過300公里的慢行綠道網絡,將環城生態區內的綠道體系與市域綠道系統連接,形成內外銜接、全域一體的慢行綠道網絡。
據了解,今年環城生態區內濕地建設、復墾植樹等7個項目,計劃總投資30億元。據悉,環城生態區內今年將大力推進濕地建設,其中新都區香城濕地一期1080畝已初步建成,現正在著手濕地的二期建設工作;龍泉驛區花田濕地已于5月開工建設,完成部分秧苗、向日葵、牧草及野花種植;高新區中和片區生態濕地已進場施工。
專家解析:
環城生態區凈化空氣、降低城市熱島效應
實施環城生態區建設對改善空氣質量有何積極意義?此前市環境科學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周來東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六湖八濕地”可降低城市的熱島效應,大片綠地、水面對空氣的污染物有吸附和凈化作用,對改善環境空氣質量起到有利作用。
周來東介紹,因城市中的工業生產與市民生活會排放熱量,加上城市水泥路面反射太陽光,致使城市上空的空氣溫度過高,形成熱島效應,這對城市空氣污染有很大影響。周來東認為,如果擴大城市里的綠地跟水面,會減少太陽光反射,從而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此外,濕地和湖泊水面的表面溫度比較低,與其他區域形成溫度差造成局部氣候出現,這樣能夠促進城市的空氣流動,空氣流動順暢,空氣中的污染物擴散也快。最后,綠地里的植物本身對空氣污染物也有吸附跟凈化作用,“綠地面積的增多在吸附空氣顆粒物與凈化空氣方面能起到改善環境的作用。”他稱,直接表現就是對改善城市空氣質量起到一定作用。
市民感受:
水清草綠的自然環境讓人流連忘返
背著相機、拿著本子在香城濕地里轉悠的周仕千,正在為自己的學位論文做準備。“我的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正是研究成都環城生態區的景觀美學價值,因此我對成都環城生態區的建設尤其關注。”周仕千認為成都這座城市因水而生,應利用好已有的充沛水資源,直接影響到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可以說,六湖八濕地的建設讓成都本來就非常優越的自然環境得到了新的升華。環城生態區具有多重功能和效益,環城生態區的建設是一項扎扎實實的民生工程。”水清草綠的香城濕地讓早上就抵達這里的周仕千直到下午都不愿意離去。“湖心島和木棧道我很喜歡,不難看出,設計師依托原有農田、林地、水體等自然資源進行了巧妙的規劃設計,保留了較多的原鄉風貌,通過大量種植具有經濟效益的觀賞性水生作物來達到凈水、美化和添彩的多重作用。”
相比剛剛建成的香城濕地一期,錦城湖已經建成開放了一段時間。傍晚,當記者來到這里時,停車場停滿了車。走進錦城湖,路邊燈光和遠處的環球中心映在湖面上,構成一幅恬靜而又絢麗的圖畫。湖邊道路上,明亮的路燈下散步的市民很多,從事民航業的張奇琦和張譯戈也是他們中的一員。“平時工作的環境相對封閉,所以下班以后更希望有一個空氣清新的地方放松心情。”張譯戈告訴記者,她的家距離錦城湖并不近,但是錦城湖優美的環境讓她愿意開車到這里散散步。“工作的緣由去過歐洲,非常喜歡那里的自然環境。不過現在成都也在努力做好城市的環境打造,能夠生活在注重人居環境的成都,也讓我感到驕傲,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像‘錦城湖’這樣的公園。”張奇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