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石油農業”的困境,讓農業在實現高產時,做到不僅不破壞生態環境,而且還能保護與修復生態環境,浙江省近年來積極探索“生態循環”新路,取得較大進展。今年5月,經農業部批準,浙江成為全國唯一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省。
浙江人多地少,傳統的、依靠資源消耗、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生產經營方式難以為繼,也不符合生態文明和美麗浙江建設的總體要求,因此,浙江較早起步探索生態循環之路。2003年,浙江省就明確提出了“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戰略。此后,浙江決定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編制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制訂發布了專項行動方案,按照“減量、清潔、循環”的要求,推進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廢棄物循環利用和化肥農藥減量等工作。全省農業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去年底,浙江吹響“五水共治”集結號,開始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為突破口,倒逼經濟轉型升級和美麗浙江建設。浙江農業部門抓住機遇,主動迎戰,提出“生態農業、美麗田園”建設目標,計劃通過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與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畜禽生態養殖提升和種植業肥藥雙控、減量三大工程,逐步形成產業布局生態、資源利用高效、生產全程清潔、環境持續優化的新格局,實現農業的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
畜牧業在整個生態循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如何處理畜禽養殖污染和病死動物,關系到整個生態循環的成敗。浙江決定從布局規劃入手,要求每個縣重新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宜養區。禁養區內,所有養殖場必須限期關停或者搬遷;限養區內,必須按照生態消納或達標排放標準進行限期整治、達標審核;宜養區內,根據環境承載容量確定養殖規模,實現生態循環、轉型提升。
浙江堅持把畜禽養殖污染治理作為重中之重,把畜禽養殖排泄物生態消納或達標排放作為治理衡量標準,逐場逐戶制定治理方案,分類施治。對規模場完善治污設施,進行標準化提升、生態化改造,在生豬散養集中區域,通過區域調整與搬遷轉移,引導養殖“上山入園”。
浙江一手抓“治”,另一手抓“減”,即通過肥效提升和有機肥替代等方法減少化肥用量,通過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綠色防控和高效農藥替代,實現農藥減量。為此,浙江還加大了沼液利用項目支持和有機肥推廣補助力度。
對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浙江則通過秸稈機械粉碎還田及能源化利用,構建收貯運體系,并組織實施中小規模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對農藥包裝物和農膜廢棄物,浙江則試點構建廢棄農藥包裝物的回收處置體系,完善廢棄農膜回收處置市場化運行機制。
經過幾年的成功實踐,浙江已經基本構成比較完善的生態循環系統,這一體系由業主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區域大循環三種不同模式組成。
業主小循環即一個老板將種養結合,進行配套計劃、循環發展。而產業中循環則為在同一產業園區內,不同業主間將種植業和養殖業無縫對接。區域大循環則往往以縣為單位整體實施,如寧波市鄞州區,早在2008年,就開始探索由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沼液物流配送服務體系,引入專業處理沼液的企業,為全區23家無法就近消納排泄物的養殖場提供社會化服務,通過沼液配送車,將沼液按需配送至各農作物基地。截至去年,該公司已累計配送沼液30余萬噸,一方面解決了全區近50%的畜禽污水出路;另一方面,也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優質農產品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位于杭州市蕭山區東部圍墾地區的江東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占地面積10萬畝,區域內119家農業企業中,竟有80余家企業建立起內部廢物利用小循環,通過有機肥加工、沼液配送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生物鏈養殖、漁業尾水生態處理等方法,將農業的各個環節“吃干榨盡”。
據了解,未來三年內,浙江將在湖州、衢州兩市和16個縣(市、區)開展整建制推進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像蕭山江東這樣,在畜牧、種植、水產三大產業間搭建農業廢棄物的“大循環”,將建成100個實現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共贏的示范區,示范主體則將達到1000個。
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浙江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已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3/4,化肥農藥減量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一半。“治水倒逼促轉型、生態興農美田園”的共識和行動正在浙江大地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