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4年底,我國新型肥料年產量達到3500萬噸,產品推廣達到9億畝,實現糧食增產200億公斤。產品向著高效、增值、多功能、生態環保的方向發展”。這是4月29日~30日在濟南召開的“第六屆全國新型肥料學術研討會”上傳出的聲音。來自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新型肥料專業委員會的專家、新型肥料生產企業、農資經銷商近200人深入研討了中國新型肥料發展若干問題,并見證了“中國中微量元素肥料研究院”成立暨“山東金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科普基地'”授牌儀式。
據悉,目前全國從事各類新型肥料生產的企業近2000家,占全國肥料生產企業總數1/3,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只占 10%左右。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白由路表示,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一連增”,但在糧食連年增產的同時,環境和土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對肥料、農藥、農膜等農資產品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在逐年增加,農田重金屬超標和土壤有機質下降,這些已經成為制約中國農業可持續的發展的瓶頸。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化肥、農藥實現“零增長”,科技部提出了“減施增效”目標。實現這兩個目標,只有通過肥料產品、施肥技術與農化服務的創新,加大對新型肥料施肥技術的服務指導,這是建設現代農業、保障糧食安全、減低環境風險的重要途徑。
中國農科院區劃所研究員趙秉強從中國肥料產業發展、肥料科技創新、增值肥料發展三個方向闡述了中國新型肥料產業走“質量替代數量”的必要性。他強調,適應中國由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一批大中型企業將在新型肥料研制、生產與推廣中承擔重任。未來肥料產、學、研、推的重點應當是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而不是提高施肥水平。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曹一平從多年為農民進行農化服務的體會表過了自己對新型肥料發展的觀點,她認為,我國新型肥料推廣應用急待加強堅持,要讓農民將新型肥料使用好,最終受益,必須到達農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張承林認為,液體肥料具有節本增效之特點,從其生產、銷售、使用來看適合我國國情,具有廣闊的前景。
山東省土肥站站長高瑞杰表示,山東省蔬菜種植面積達300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達1200萬畝,有200多萬畝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為水溶肥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盲目追求產品“快速、藥效和神奇”而添加激素、農藥和生造概念的現狀不容忽視。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吳禮樹強調,提高作物產量和得升作物品質必須解決作物缺素癥。
“中國中微量元素肥料研究院”發起單位、山東金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民表示,公司的定位是精準配肥、精心養護,一直致力于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產、推廣。公司生產的“金谷源”系列肥料由于添加了中微量元素,所以在同類產品中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在山東省及周邊地區大田作物、經濟作物上使用深受用戶青睞。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國家化肥質監中心(北京)、鉀鹽協會、中國農大、華南農大、吉林農大、南京農大、獅王生物等單位的29位代表在會上作了專題報告。由《農資導報》王軍記者所作的“電商來襲肥企怎么辦”的報告贏得陣陣掌聲。
會議還從新型肥料的科研與生產結合、產品作用機理、生產技術瓶頸突破、施肥方法創新、產品市場監管、土壤修復保健等方面深入探討。會議由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全國新型肥料專業委員會主辦,山東金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山東甕福金谷化肥有限公司承辦。
全國新型肥料專業委員會主任沈兵主持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