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一年一度的“院士專家行”正式啟動,8家院士企業工作站成立,12名院士專家與揚州市企業簽訂了12個合作項目。一批“高大上”的項目將落戶揚州。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朱兆良帶領的團隊,來到揚州與雷鷗電業有限公司簽署了水基包衣控釋肥的研發項目。
我國是化肥使用大國,農業、畜牧業生產都離不開肥料,但傳統化肥存在利用率低、污染性高等問題。“部分水體污染很厲害,如太湖的藍藻暴發等,這些都與肥料的濫用有很密切的關系。”此項目研究團隊的研究員之一、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杜昌文博士說,如何生產出既環保,同時利用率又高的肥料也是很多研究者的研究課題。
“而且,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作物需要的化肥不同。”此項目研究團隊的研究員之一、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杜昌文博士這樣解釋說,通俗一點來說,他們就是根據土壤和作物的不同,為農作物“私人定制”肥料。
但是就目前國內來說,這樣的肥料生產成本很高,而且再加工可能產生二次污染。這樣的產品無論對于使用肥料的農民,還是實用農作物的市民來說,都是不愿意接受的。
“在同類產品生產過程中,有機溶劑是必須要使用的材料,但是這樣的溶劑價格昂貴,每噸的價格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而且易燃易爆。”杜昌文說,通過多年的研究,團隊終于攻克了難關,核心技術就是用水替代了傳統的有機溶劑,相比較于國外同類產品在國內的價格要降低50%-100%,而且最終生產出來的控釋肥對環境更友好。“這樣的水基包衣控釋肥技術,在國際上都是首個。”
為農作物“私人定制”肥料,聽起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這件事在不久的將來即將成為可能。杜昌文說,現在這個技術正在合作研發之中;相對于國外同類技術,目前該項目也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相信不久的將來,這種新型的肥料會給大江南北的農作物帶來福音。
隧道是一種特殊的管狀構造物,車輛進入隧道的過程是一個明亮-黑洞-明亮的過程。人眼在明暗交替變化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黑洞效應”和“白洞效應”,極易發生交通事故。
“因此根據國家交通部的要求,隧道要求照明設備長明。”揚州宇龍照明器材有限公司總經理呂斌介紹,這樣的長明設備無論從節能減排、照明電費等諸多方面來說,都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那么如何利用技術,解決這一系列的弊端,就是他們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紅外和遙感技術專家薛永祺需要共同攻克的難題。
據了解,隨著隧道照明控制技術的發展,先后經歷了人工控制和自動控制兩個階段,目前正處于由自動控制向智能控制發展的新時期。
“采用手動控制模式及分段時序模式的系統,不能隨時根據洞外的亮度變化及氣候條件進行洞內亮度調節,在隧道照明方面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呂斌表示,而以自動控制模式為主、手動控制模式為輔的系統,由于應用的照明燈具的限制,洞內調光大多數都是采用控制恒定亮度燈具的不同開關組合的分級模式,實際為開關量控制,并不能實現真正的無級亮度調節。
這次的合作項目,將紅外線技術運用到了自動控制隧道照明系統中,除了根據天氣、節氣等能自動調節亮度外,“紅外光電傳感技術,可以通過光電檢測模塊來檢測隧道內外光照強度,還能通過紅外傳感器來探測隧道內外汽車車輛速度、車流數量,完成對LED隧道周圍環境信息的感應、收集、分析、識別、處理,達到智能地根據周圍環境的動態情況對LED隧道照明系統實行全天候自主控制照明的亮度和舒適度,從而實現隧道照明的控制智能化”。
“這也是國內首個可根據車流量調節隧道照明系統。”呂斌認為,在一至兩年內實現量產的產品,將大大降低隧道燈的使用成本。“特別是對于一些偏遠地區的少有人經過的隧道,運營成本將大大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