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雷河鎮辛常村農民童啟國一直有些納悶:化肥越施越多,糧食產量咋不見提高?近日,記者從省耕地質量與肥料工作總站了解到,這是施肥觀念有誤區,我省一年種植業施用化肥1100多萬噸,利用率不到四成,有六成被白白“浪費”。
“填鴨式”的施肥法過去在我省并不鮮見,作為農業大省、用肥大省,我省化肥年使用量占全國6%。自1990年以來,全省化肥使用總量年遞增超過10%。
用肥量激增,源于農民多施肥才能多打糧食的“共識”。省耕肥站副站長魯明星回憶,“上世紀80年代,我省每公斤化肥養分可增產糧食8-10公斤,而2005-2010年的數據顯示,每公斤化肥增產糧食已降到6公斤以下,化肥肥效下降幅度達40%。”
化肥的大量投入保障了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但土壤的“消化不良”效應也隨之顯現。根據我省三年前對耕地地力的調查顯示:全省耕地養分非均衡化現象日趨嚴重,耕地土壤肥力總體下降,土壤養分狀況處于較低水平,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明知有害,卻根本停不下來。記者了解到,為了保產量,不少地方的農民不得已大量使用化肥。黃岡地區一些玉米種植大戶告訴記者,其實道理都明白,可化肥用量一旦降下來,產量就會跟著往下走。
不少農民開始質疑:沒有被吸收的肥料去哪了?魯明星介紹,肥越用越多,地越種越饞,這是個惡性循環。化肥中過量的養分、雜質和有害重金屬滲透進土壤中,無法降解,日積月累,導致土壤酸化、鹽漬化。除此之外,約有50%以上的氮流失到農田外,易引發水體、土壤和大氣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
記者手記
土地該減減“肥”了
記者 胡瓊瑤
填鴨式的化肥施用,使得土壤和環境不堪重負,但這并不意味著化肥本身就是壞東西。專家表示,化肥對提高農作物增產功不可沒,在當前和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農作物很難擺脫對它的依賴。
去年底,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化肥用量零增長的目標。然而,糧食安全要保障,疲勞的土壤需要喘息,如何科學、均衡地施肥,成為繞不開的課題。
土壤減“肥”,是要減掉那些不合理的成分。近年來,我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耕地缺什么就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為土地“減負”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農民根深蒂固的觀念以及不夠健全的市場,使得這一技術步履緩慢。“堵”,不如“疏”。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不失為直接、有效的途徑。我省有機資源豐富畜禽糞便利用率和秸稈還田率還很低下,推進有機與無機的結合,潛力巨大,目前我省化肥生產企業300多家,隨著資源環境的約束,新型肥料將有望成為未來政策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