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山西中藥普查收尾 多項成果呈現

   日期:2015-04-30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86    評論:0    

  作為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試點省份,我省經過兩年多緊張工作,普查試點工作接近尾聲。與此同時,建設中藥資源監測站、建立種子種苗繁育基地等多項資源開發利用工作也在進行中

  匯總資源普查資料取得多項重要收獲

  作為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試點省份,我省普查工作從2012年年底啟動以來,1000余名普查工作者踏遍了省內40個縣所屬的地理區域。4月中旬,記者從省中藥資源普查辦公室了解到,截至目前,我省已經完成了野外樣方調查、中藥材臘葉標本采集與鑒定、藥材樣品采集與鑒定、中藥材種質資源采集整理、中藥材照片拍攝、中藥材市場調查、中藥材傳統知識調查以及數據庫建立與數據上傳任務,現正在進行緊張的資料整理與匯總工作。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在這次普查試點工作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了樣方套數量、野生普查品種、野生重點品種、標本數量、照片數量、栽培調查品種、市場主流品種、傳統知識數量等8個普查工作進度指標,用以對全國的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進行監控。根據近期公布的全國監控數據顯示,我省的各項指標均位于全國前列,許多指標排位第一,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和好評。

  “與上世紀80年代進行的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結果相比,在我省新發現中藥品種近500種,使我省蘊藏分布的中藥品種從第三次普查的1116種增加至1600種左右。”省中藥資源普查辦公室副主任、山西中醫學院副院長馮前進表示,這一結果豐富了我省的中藥資源譜,為我省開展中藥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科學進行中藥資源區劃和推動中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切實的資源背景,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中藥植物學、中藥學和社會經濟價值。

  馮前進介紹,普查過程中,已完整采集制作高質量中藥臘葉標本共85325份,一部分將在山西中醫學院新的山西省中藥資源標本館中永久保存,這一工作填補了我省中藥學和藥用植物學發展歷史上的空白。與此同時,山西省中藥資源普查過程中還發明了國家專利產品“野外活體植物微結構攝影儀”;創建了藥用植物野外活體微結構攝影技術;普查中獲得了一些中藥植物結構的新發現;設計并建立了“山西省中藥資源地理和應用信息系統沁水縣模型”;編撰和拍攝了反映中藥資源普查過程和成果的10余部書籍、著作和20多部影視專題片……取得了多項重要收獲。

  建立動態變化監測站保護利用好中藥資源

  作為這次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我省正在建設3個中藥資源質量與信息動態監測站和一個中藥材質量與信息監測省級工作中心,為普查工作結束后,中藥資源實現長效動態監測奠定基礎。

  “襄汾縣中藥材產業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歷經30余年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以生地為主,附帶經營丹參、黃芩、柴胡等多種中藥材的產業發展格局。年銷售生地2萬噸,銷售量占到全國的50%以上,襄汾縣荀董村是全國最大的生地中藥材集散地。但是,面對國家新的中藥材質量標準,小而散,粗而不精,無序競爭,管理粗放的現狀,使其市場近年來受到無情沖擊。產業如何提質升級,尋求新的發展模式,打造襄汾中藥材特色產業品牌成為廣泛共識。”襄汾縣中藥資源動態變化監測站站長邊和平告訴記者,“為此,縣里充分利用和發揮國家—省—縣三級中藥資源動態監測信息和技術專家的作用,以科學準確定位全縣中藥材發展思路。”

  省中藥資源普查辦公室副主任劉根喜介紹,在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的帶動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全國范圍內擬建設監測站65個,其中批準在我省的襄汾、絳縣和渾源建立3個中藥資源動態變化監測站。“襄汾是我省生地種植、加工、銷售大縣;絳縣是傳統的中藥材種植大縣,種植的黃芩、柴胡、丹參、山楂品種眾多,我省的藥物培植場就設在這里;渾源則是我省道地藥材”恒山黃芪“的主產區。這幾個監測站的建立和運行,不僅是國家中藥資源中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入國家中藥資源中心的全國中藥資源動態監測網絡,而且對于我省科學開展中藥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工作,促進中藥產業健康發展都將發揮長遠的效益。

  建立種子種苗繁育基地推動道地中藥產業發展

  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我省在武鄉、沁水、陵川、絳縣、榆社、和順、五寨、渾源等8個縣建立10個道地品種的國家中藥種子種苗繁育基地,這些基地的建設和發展無疑將對我省道地中藥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劉根喜介紹,我省具有得天獨厚的中藥資源,其中許多道地或大宗中藥均為中醫臨床和中成藥制藥工業極常用的中藥,而且產量很大,例如北黃芪、潞黨參、苦參、遠志、柴胡、黃芩、連翹等。還有些特有的中藥品種因種種原因處于資源瀕危狀態,例如九節菖蒲、太白貝母、紅豆杉等。這些品種對于全國的中藥資源安全、中藥用藥安全以及中藥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長期以來,我省沒有開展這些優勢資源品種的種苗繁育技術研究,也沒有開展種苗繁育基地的建設工作,沒有充分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利用和保護。

  利用此次資源普查的契機,我省開展了北黃芪、苦參、潞黨參、柴胡、遠志、黃芩、九節菖蒲、紅豆杉、太白貝母等道地、大宗和野生瀕危中藥材品種,以及迷迭香、胡麻等具產業化前景品種的藥食同源品種的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為培育我省道地、特色中藥材品種的品系純正,種源保障提供條件,建設總規模達到或超過2000畝至3000畝。

  渾源“恒山黃芪”種子種苗繁育基地承擔單位負責人趙貴富告訴記者,恒山黃芪條干大、粉性足、有效藥用成分含量高,品質好。如何保持其品種的優良性,則需要在提升自身品質的同時,防止外來品種混雜。為此,在黃芪主產區建立種子種苗繁育基地,不僅會使其成為黃芪的全國標準化種子、種苗生產和供應基地,也將成為其種子種苗繁育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技術服務基地。

  劉根喜表示,在這次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中,我省規劃的種苗繁育品種都是我省的道地、大宗和特色中藥材品種,也是中醫臨床和中成藥制藥工業及常用的品種,所以其應用前景極其廣闊,當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