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剛過,雞西密山市開始水稻智能化浸種催芽,隨即,科技化引領備春耕生產全面展開。
4月16日,密山市黑臺鎮塔頭村水稻催芽車間,農民聚集在一起看水稻催芽效果。農民林秀芳抓起一把剛剛冒芽的水稻種子,放在手心觀察,這芽出得快、出得齊、出得壯,像個剛出生的寶寶,真是稀罕人。農民一邊爭搶著看,一邊感嘆著,“不服科技不行啊!”
催芽車間技術員祝景貴介紹,塔頭村水稻智能化浸種催芽基地集催芽車間與育苗大棚于一體,這邊催,那邊育,一套下來,全程科技化。
3月30日,第一次滿負荷催芽200噸,浸種7天,破胸、催芽8—12小時,浸、破、催的時間,水量、溫度全是電腦控制。第一批催芽的稻種,已經播種下地;4月8日,又催芽50噸,即將出芽。
塔頭村的農民去年秋天真切地看到了智能化催芽帶來的好收成,畝增收20公斤,且抗病害、抗倒伏。所以今年不用號召,不用命令,過了二月二,就把種子送到了催芽車間,生怕搶不上槽兒。呼啦一下子,臨近村的也來催芽。
說起智能化催芽,塔頭村農民感觸最深。他們說,以往催芽用土辦法,水缸浸種、火炕烘烤,還要不時地翻倒,但溫度還是難以把握,經常是下面熱,上面涼,出芽不均勻,有的發霉,傷根。最難的是,沒有水源,要是種地百畝以上的,求東家,借西家的火炕,勞動強度大,時間長,成本高。智能化催芽除了具有齊、快、壯等特點外,解決了水缸浸種、火炕催芽的諸多弊端。
塔頭村育苗大棚與催芽車間配套,200棟大棚“頂黃”了房前屋后的600多棟自家小棚,機器播種、滴灌、微噴一切按著科技來,科技催芽、科技育苗,保證了黑臺鎮11個村2950戶農民6萬畝水田的秧苗。
大成村水稻專業合作社是最大的受益者。經營水田5000畝,以前單靠小家小戶的催芽,得時間了。等催完芽了,育完苗了,節氣過了。現在的智能催芽,對于種地大戶、家庭農場、水稻專業合作社,太給力了!社員林建說。
4月16日,興凱鎮東發村智能化催芽車間,一些農民趕過來拉催完芽的種子。全村25戶水稻大戶的種子都在這里催芽。黎明村400畝水稻大戶唐良說,在家催芽不準稱,去年,種子傷熱了,又催了二遍芽,插了六月秧,秋天減產。今年這芽催的齊刷,這么多年了,沒見過這么好的芽情。技術員高平說,今年為平原村、興國村等周邊6個村及8511農場3個管理區催芽100噸。智能化催芽讓農民看到了科技的含金量。
眼下,密山市11個村的催芽車間都在加緊催芽,可為密山市47.2萬畝水田提供好的水稻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