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在糧食生產連續兩年跨上1.2萬億斤臺階、農民收入增幅連續5年超過城鎮居民之后,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勢頭依然不減。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的最大亮點在于糧食生產實現“開門紅”,春播面積擴大,夏糧長勢良好。
種植面積是糧食產量的基礎。今年國家持續加大對糧食生產扶持力度,加之市場糧價基本穩定,農民種糧有積極性。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11萬多農戶種植意向調查,全國稻谷意向種植面積增長0.2%,小麥增長0.7%,玉米增長1.9%。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截至目前,主產區苗情良好,特別是占全國小麥面積四成以上的河南、山東兩省苗情明顯好于上年;東北地區春播已經展開,墑情好于去年。同時,各地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黃河及長江流域棉區減棉擴糧,華南地區減糖擴糧,長江下游地區減油擴麥,南方地區開發冬閑田擴種薯類。
今年春季糧食生產在農機農藝融合方面有新舉措,不少新型主體重視提高農業產出效益,農業生產轉方式初露端倪。1月份,農業部提出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隨后,馬鈴薯農機農藝融合加快推進。山東高青縣索家村禾野蔬菜合作社理事長王安民是馬鈴薯種植大戶。兩個月前,他新上了一臺多功能馬鈴薯播種機,“很方便,2小時就能種完,工作效率是人工播種的幾十倍。機播深淺一致,株距準確,覆膜嚴實,每畝能增產四百斤,5月份就可以成熟收獲。”
農業的好形勢也為管理通脹預期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國CPI指標的三分之一以上由食品價格決定,農產品又是食品的主要來源。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2142億斤,主要農產品庫存充裕,有的達到歷史高點。總體看,糧價、豬價、菜價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維持在合理區間。
“穩定經濟增長首先要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供給,否則就可能出現增速走低、物價走高的不利局面。”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表示,當前,良好的農業農村經濟形勢為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物價增幅不突破上限作出了重要貢獻。
可以預見,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不會改變,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社會就業、穩定物價等方面依然承擔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必須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我國農業支持政策過去主要放在提高農產品產量方面,而對農業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關注不夠,今后需要加大對以上兩方面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