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兩次投資失敗告終
梁景棠在大鯢養殖場內修建了多個養殖池,記者看到,梁景棠養殖的大鯢最大的有1米多長、十幾公斤重,最小的只有十幾厘米長、不到50克重。
梁景棠的養殖場飼養著1萬多條大鯢,回首養殖大鯢的艱難歷程,他感嘆“真的很難!”
40歲出頭的梁景棠是順德人,20多歲就開始在順德老家承包魚塘養魚。
2000年,梁景棠因為對養殖大鯢興趣極大,和幾個朋友辦理了《水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等證件后,先后在順德和高明等地試驗養殖大鯢,“但是由于水質和環境不好,最后都失敗了。”
轉折:鼎湖發現優秀養殖環境
大鯢俗稱娃娃魚,是3億年前與恐龍同時代生存,并延續下來的珍稀物種。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大鯢的棲息地被破壞,分布區域急劇減少,大鯢早已處于瀕危狀態,被列為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2009年5月份,梁景棠經人介紹,來到鼎湖區桂城街道水坑一社區的翻身村考察,他頓時眼睛一亮,“這個村莊位于北嶺山腳,空氣清新,四周都是蒼天的大樹,一條潔凈的山溪嘩嘩流個不停,這些都是養殖大鯢具備的優勢條件啊。”
2010年3月份,梁景棠等人在翻身村投資的大鯢養殖場建成投產,“買來了6000多條娃娃魚苗飼養。”
回報:多方取經成功繁殖
梁景棠經過摸索以后發現,大鯢對水溫和水的硬度都要求很高。“夏天養殖娃娃魚的池水水溫必須控制在16-17攝氏度,冬天養殖池的水溫需在5-6攝氏度,這樣才能減少娃娃魚的死亡率。”
梁景棠還跑遍了湖南張家界、貴州遵義等多個省份的野生大鯢保護區取經,每到一處還帶回當地大鯢生長區域的山泉水,然后拿到廣東省地質部門檢測水的硬度和PH值,“我根據這些檢測數據為標準,專門在鼎湖大鯢養殖場打了一口深水井,這口深水井正好是石灰巖水質,我將深水井的井水和養殖池的山泉水按比例混合,大幅度提高了娃娃魚的成活率。”
梁景棠養殖大鯢獲得成功后,又開始試驗人工繁殖,“我挑選了100多對娃娃種魚,它們個個體型修長、不肥不瘦、爬行快捷和靈敏。”
從2014年開始,梁景棠每年都能繁殖成功15000多條大鯢,“我的養殖場每年飼養5000多條娃娃魚苗,剩下的1萬多條娃娃魚苗賣給肇慶、云浮等地的60多個農戶養殖,我們公司負責技術培訓和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