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氣候條件優越性明顯
山西位于黃土高原,屬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地形地貌復雜,山區面積廣大,晝夜溫差大,且同一區域內海拔高度差異大,藥材資源水平分布與垂直分布相互交錯。北部適宜種植黃芪、臺黨參、款冬花等品種,中南部適宜于種植潞黨參、黃芩、連翹、柴胡、遠志、山藥、山茱萸等品種。我省以灰鈣土、黃綿土、砂壤土等為主的土壤適宜多種藥材生長。此外降水量較少,加之降雨季節較為集中,雨勢同期,尤其適宜以根莖入藥的道地藥材品種。這些自然條件對我省中藥材生產發展極為有利。
山西是傳統中藥材主產區,大宗中藥材道地品種連翹、黃苓、黃芪、柴胡、黨參等年產量分別占該品種全國總產量的50%、40%、30%、25%和20%以上。同時,引進的品種也已形成規模優勢。由于大部分藥材產區海拔較高,相對隔離,病蟲害發生輕,農業環境面源污染輕,同時,藥材產區畜牧業較發達,有機肥源充足,產出藥材品質好、藥用成分含量高, “綠色”無公害藥材優勢明顯。此外,中藥材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對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不論自然條件、生產方式還是勞動費用支出,生產成本都具備比較優勢。綜合以上因素,我省中藥材市場競爭優勢明顯。
發展山西中藥材產業任重道遠
山西作為全國中藥材資源大省,具有發展中藥材產業的資源優勢以及市場品質競爭優勢,但目前來講,無論是藥材種植、飲片加工、中藥制劑的發展均顯粗放落后。綜觀全國醫藥產業發展形勢,國家把生物制藥列入未來發展七大產業之一。2013年,四川省、吉林省、遼寧省、山東省和甘肅省中藥材產值均已超過百億元。審視我省中醫藥產業現狀,我們是中藥材資源大省,卻是中藥產值弱省,亟待緊抓 “國家綜改試驗區”的機遇,響應國家將中醫藥列入未來發展產業的號召,將中醫藥列入戰略性發展產業的重大舉措,充分重視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將中醫藥產業列入全省戰略產業,從政策鼓勵、資源配置、資金扶持等多方面向中醫藥產業傾斜。充分發揮我省資源、區位和產業優勢,突出特色,抓住重點,塑造品牌,內引外聯,大力推進行業資源整合,培育大品種、大品牌、大企業,打造大健康產業,全面實施晉藥戰略。
山西中醫藥產業發展也曾一度輝煌。太原制藥廠曾與山東新華、華北及東北制藥在全國并稱藥業 “四大家族”。大同制藥廠曾是我國第二大麻黃素生產廠家,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利群制藥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享有 “南有白云,北有利群”的盛譽。廣譽遠是我國最早、比同仁堂早128年的中藥企業,其 “龜齡集”是七大 “國家保密品種”之一、并列入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生產的定坤丹、安宮牛黃丸,以及新絳中藥廠的嬰兒素、嬰兒安、小兒七珍丹,太原中藥廠的小兒葫蘆散,榆社天生制藥的阿膠,太原制藥廠的氟哌酸、維腦路通片,旺龍藥業生產的猴頭健胃靈等曾是全國知名的經典國藥。
但上世紀90年代始山西中醫藥產業發展緩慢,種植、飲片加工逐漸被一批趕上乃至超越。2013年全國通過GMP認證的中藥飲片生產企業有1100余家。銷售收入連續三年保持30%左右的增速。據預測,到2017年,我國中藥飲片加工行業的工業總產值將達到3049億元左右。但我省中藥飲片加工總產值小,增長率遠遠低于全國平均增速。飲片生產企業有11家,地產中藥材年加工量不足總量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