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6月份全國共設立了智能配肥站391個年配肥能力約500多萬噸。智能配肥站的快速發展在業界引發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配肥站的化驗室化驗結果是否精確一戶一測土到底有沒有必要智能配肥機除了氮磷鉀肥之外的那幾個料斗所放的物料是否有人監管。
某大型復混肥企業老總甚至表示智能配肥站就是經銷商變相賣肥料的一種方式而已是沒有生命力的。
業內人士質疑,配肥站土壤速測技術
2013年農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及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出臺《加快配方肥推廣應用意見》。此后小型智能配肥站(即鄉村小型智能化配肥供肥服務網點下簡稱“配肥站”)在全國各地紛紛開始建設。它在企業、經銷商、農民中漸受青睞。一年多的時間里有人砸重金“試水”也有人密切觀望。
一聽說中央發了文在陽谷縣做了20多年農資生意的經銷商孔凡祿就進行了大膽嘗試。砸下150萬之后6月6日他的陽谷圣德測土配肥站正式開業。現在陽谷縣已經有300多戶農民把按照自家土壤成分配制的肥料運回了家。在當地農民只要交上100元測土費配肥站就會派出工作人員到其地里取土然后拿到配肥站的化驗室進行化驗。最終數據全部記錄在卡。農民只要拿著自家的配肥卡就能到配肥站進行現場配肥。
在這家配肥站記者發現取土和化驗全過程都由配肥站自己來做。據了解有些配肥站直接采用農業部門提供的土壤成分數據也有些配肥站是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這正是產生爭議的地方。業內人士表示當雙方測土結果不一致時在選擇數據上有人追求科學性有人追求利潤。這考驗的正是配肥站的良知。這方面至今還沒有制度化的約束。
“不提倡讓企業或者經銷商去化驗土壤因為通過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全省耕地土壤已經化驗一遍。有關數據都可以到農業部門查詢。”山東省土壤肥料總站肥料科科長郭躍升說。他的擔憂有很多配肥站多是采用速測方法化驗結果是否準確很難保證有些甚至不具備化驗條件。有時候配肥站人員取樣方式、步驟的科學性也值得懷疑。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土肥處處長李榮也不提倡小型智能配肥站開展測土服務工作。“一方面配肥站土壤速測技術還不過關大多數是定性或半定量的測試不能用作精確配肥的依據;另一方面基層配肥站花費大量資金配置常規測試儀器開展土壤測試的成本太高。其實國家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已經覆蓋到所有農業縣每年周期性取土化驗的數據十分豐富基本上可以滿足縣域科學施肥的需求。”李榮說。
一戶一測不可取,耕地評價系統更科學
在陽谷圣德測土配肥站智能配肥機是中農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統一配備的土壤養分化驗室和肥料養分化驗室是由農業局驗收合格的化驗人員由農業局的2名高級農藝師持證上崗所有數據還會受到中農集團的遠程監控。他們的目標就是要實現“一戶一測土一戶一配方”。用他們的話說配肥站可以做到“相對科學”。中農控股磷肥部副總經理趙穎說:“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農民減少投入用更好的原料和技術增加產量。這是對傳統測土配方施肥辦法的一種補充。當然我們正處于探索階段。”
“智能配肥站對農民的個性化服務是按照耕地土壤類型(等級)、作物品種特性和目標產量等開展配肥服務的并不提倡一戶一測土也不提倡每季都測土。”李榮說。其實農業部門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測土數據和肥效試驗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縣域耕地質量評價系統和測土配方施肥專家咨詢系統基本上可以滿足農民群眾對測土配方施肥的需求。同時農業部們仍然在依據土壤養分變化規律開展“三年一輪回”的測土化驗工作適時更新測土數據和肥料配方不需要智能配肥站獨立把所有測土配方施肥工作重做一遍。
對此郭躍升認為理論上戶與戶之間的土壤養分也許有差異但這種差異是在一個含量等級內的數值差異。其實老百姓完全可以用一個配方。農業系統通過大量的土壤測試制定發布的大配方已經能滿足生產需要再逐戶測一遍有些浪費人力物力。
填料缺乏監管,物料安全令人憂
一般情況下智能配肥機有5個料斗。記者發現除了添加氮、磷、鉀肥之外的2個料斗應該添加什么添加的量是多少是否發生化學反應這些都沒有統一的規范屬于監管的空白區域。在陽谷圣德測土配肥站這2個料斗主要添加有機質和微肥但是沒有具體標準。
郭躍升擔心的是為追逐利益一些企業可能會在這方面做手腳。李榮也認為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對于利用智能配肥設備胡亂添加一些令人擔憂的物料甚至生產假冒偽劣肥料坑農害農這種現象相關政府職能管理部門對此要加強監督規范生產服務對生產加工和銷售假冒偽劣肥料的企業要一查到底。
“這種肥料到底行不行我們就要看它是否效果好、是否省錢省事。只要今年年底收成好我今后就用這種肥料。”高廟王鄉中孔村種糧大戶李成安的看法很有代表性。“在配肥站配肥必須使用配肥站的原料。這是我們不太樂意的。”該鄉李樓村村民李進凡說。自開業以來陽谷圣德測土配肥站工作人員王冰現在每天都要到10多戶農民的地里取土。他發現種地越多的戶越愿意嘗試越年輕的人越愿意嘗試。
火候已到盼行業標準
在全國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中山東走在全國前列。但農業部門主導推廣的配方肥全面“落地”依然是個問題。“2013年陽谷縣全縣配方肥的用量不到6000噸而全年的化肥消費總量為7萬噸左右。”陽谷縣農業局土肥站站長高希華說“全縣只有2個配方這根本滿足不了農民的需求。配肥站是我們的一種新嘗試。”她認為從某種程度來講農村老百姓的認可并接受的速度就是配肥站市場化的速度。如果孔凡祿試驗成功陽谷縣會用3年的時間在各個鄉鎮都配備配肥站。
作為新生事物智能配肥站服務的監督機制、肥料配方的形成機制、配方肥質量的監督機制等都需要進一步規范。高希華最盼望的是國家能盡快出臺一套完整的行業標準。李榮強調率先探索建立測土配方施肥智能配肥站服務模式的江蘇、廣東、湖北、甘肅、山東等省的實踐證明在已經建立縣域測土配方施肥專家咨詢系統的地區可以開展智能配肥站的推廣工作。這個火候已經到了。
如今孔凡祿依舊相信配肥站的服務性與環保性也愿意下力氣規范自己的配肥站。他給自己設計了非常寬松的回報期限。現在聊城市八個縣的一級農資經銷商皆蠢蠢欲動他們都看好這種新模式。高唐縣農資經銷商趙強說:“只要孔凡祿成功了我就立刻上這套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