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四川媒體報道,為實現畜牧業規?;?,2013年該省樂至縣在龍門鄉建設了圣美園現代畜牧業科技示范園,喂料、控溫、地暖、飲水、監控等自動化與半自動化設施遍布園區,建成的14個沼氣池不間斷地提供日常用電,園區內飼養的生豬、草雞、梅花鹿等成群結隊,示范園經濟效益日益明顯。
畜牧業屬于潛在風險高、產出利潤低的大農業范疇產業,其明顯存在的周期性曾讓不少投資者“鎩羽而歸”。拿養豬來說,很多養殖戶走的是建好豬舍、購買仔豬、購買飼料、喂大出欄的老路,在豬價好時還有利可圖,一旦豬價下跌就只能賠本。規模小的會自動退出,上規模的因之前固定資產投入大,很難脫身。
樂至縣利用科技手段實現了飼養、糞便再利用、培育飼料自給、栽培果木配套、沼氣發電、沼液育草等一體化的循環經營,讓畜牧業循環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其走出的創新之路是畜牧業今后發展的走向之一,這種可操作、可借鑒、有實效的成功發展經驗值得全面推廣。
發展循環畜牧業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從源頭上減少了飼養成本;二是避免了牲畜糞便對環境的污染;三是借助科技設施減少了人力勞動強度;四是實現了優勢互補的潛力發揮;五是規避了周期性風險帶來的沖擊。正是因為畜牧業這些年來效益差、利潤薄的嚴峻現實所迫,才有了樂至縣嘗試走循環發展道路的實際之舉,才有了利用循環發展致富的收獲。鑒于畜牧業存在周期性的行業劣勢,走循環發展之路來規避風險就頗為重要。
一方面,國家應設立支持畜牧業循環發展的管理機構,并配套實施政府鼓勵、財政預算支持、有關稅費減免、紀檢監督落實等一系列的強制性政策,確保實現畜牧業循環發展到位。
另一方面,依托各級畜牧業政府主管部門和輿論的正確引導與公益性支持,建立健全畜牧業循環發展互助合作社,吸納各類畜牧從業者共同建立循環發展基金,并配套建立政府幫扶發展專項基金,做到在國家政策性銀行開立資金互助專戶,推行資金使用行政監管負責制,確保畜牧業循環發展不受資金制約影響。
此外,由農業部出面,建立全國性的畜牧業專家人才庫,使畜牧業從邁上循環發展之路伊始就能得到專家支持,減少走彎路造成的投資損失,達到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力扶上馬,牽穩馬韁,再送一程”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