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劍川縣中藥材總產值約達2.8億元,千畝以上的中藥材種植戶達3家,百畝以上種植戶達20多家,其中的瑪卡、續斷、燈盞花、當歸、秦艽、重樓、金鐵鎖等品種已實現訂單農業,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2014年計劃種植中藥材7萬畝。
劍川縣中藥材資源豐富,有悠久的中藥材種植歷史。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中藥材種植面積由2010年5852.5畝迅速發展到2013年的5萬畝,劍川高原特色中藥材種植已初具規模。
作為大理州西北部的邊緣縣,劍川氣候冷涼,傳統糧經作物不是其優勢,卻是云南地道藥材的主產地之一,具備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有從北溫帶至南亞熱帶的六個氣候帶。劍川屬云貴川廣藥材產區,蘊育了一大批在省內外及國際上享有聲譽的地道藥材,主要有燈盞花、重樓、澤蘭、金鐵鎖、續斷、當歸、川芎、附子、獨定子、丹參、蒿本、茯苓、龍膽草、等14個品種。
據1999年《劍川縣縣志》記載,野生及種植的大宗藥材有234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藥材有續斷、附子、秦艽、重樓、燈盞細辛、川芎、瑪卡、黑木耳、天麻、厚樸、香樟、山楂、木瓜、馬尾黃連、等產量較豐。自2002年國家頒布《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起,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天然藥品產業,把云藥建成繼煙草之后的一大產業。
劍川縣位于大理和麗江兩個重要旅游景區之間,自古為滇西北與藏東南交通往來的必經之路,是云南西北部各少數民族與內地交往的重要通道,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資源優勢、強勁的后發潛力。大麗高速公路、劍蘭公路的建設必將為劍川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也為劍川縣生態中藥材產業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遇。
劍川縣的燈盞細辛、秦艽、續斷、瑪咖特色品種面積不斷擴大,已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與北京同仁堂、湖南千金藥業、廣藥集團、云南白藥集團等國內著名藥企開展訂單銷售,現實產銷一體的訂單式發展模式。主要的中藥材龍頭企業有2家,中藥材種植協會主要有9個,以劍川縣高原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2013年內該合作社種植續斷1500畝、畝產值4000元、總產值600萬元,續斷采種、采挖均已實現機器化作業,在劍川中藥材行業內較為先進。
甸南鎮上關甸村委會荒坡彝族自然村,是劍川縣高寒山區彝族特困村。荒坡村的村民楊茂源說:“通過2013年的試種,一畝瑪咖種植下來半年時間正常能收獲300多公斤,每公斤售價25元,產值每畝達7000至8000元,除去種苗、物資和雇工費等開支,種植一畝瑪咖少說也收入在5000元以上,這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勞務收入。2013年我家種植了將近8畝的瑪咖,賣了7.8萬多元,這是種植其它作物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