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置于建成“美麗中國”畫卷目標的突出地位。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生態文明建設要立足“三農”工作全局,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進行系統科學設計,使其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筆者從目標、本質、任務、抓手、關鍵、主體和保障等7個方面,對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思考。
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生態文明是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和諧統一的更高層次的文明,其目標是實現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在“資源約束、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趨勢下,“樹立尊重自然、注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無論是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還是黨和國家提出生態文明的旨意,都凸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也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本質: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在生產方式上,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利用效率,走依靠農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耕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在發展途徑上,秉承按照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選擇適合資源環境特點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途徑;在生活方式上,推行綠色消費模式,建立一種既滿足于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生活方式。
任務: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抓好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做好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抓好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研究實用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控制與修復治理技術,建立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的長效機制。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摸清農業面源污染入庫負荷;抓好重點領域面源污染減排,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農田生態攔截等項目,降低化肥農藥用量,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抓好畜禽污染防治。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加大作物機械收割、秸稈機械還田力度,推進農作物聯合收獲、撿拾打捆、貯存運輸全程機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稈田間處理體系;推進秸稈循環利用,推廣秸稈堆漚還田和過腹還田,建立新型種養一體化模式,提升秸稈循環利用水平。加強農田殘膜污染治理。推進地膜標準修訂,嚴格規定地膜厚度和抗拉伸強度,加強市場監管,將地膜質量列入全國農資打假重點范圍,啟動可降解地膜的示范推廣。
抓手: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一要推進現代生態農業區域協調發展。做好農業產業間資源要素的綜合利用,協調區域內綜合發展與生態保護,在點線面不同層次實現生態連接。二要實施生態循環農業重點工程。有重點分階段地推進實施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高效處置、產地污染修復、退化耕地保育等重點工程建設,實現生產效益與生態效益持續協調發展。三要加強生態循環農業標準化建設。構建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等全過程的生態循環農業標準體系,鼓勵開展統一服務,普及標準化生產技術。四要強化生態循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社會化服務工作,構建以政府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市場起決定作用的現代生態農業資源優化配置模式。
關鍵:創新農業科學技術
要創新資源開發技術,大力開發海洋、沙漠、生物、太空等資源,用于農業生產,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途徑。要創新資源節約技術,節約利用土地、肥料、農藥、種子、能源(動力)和灌溉水等資源,提高有效利用率,給農業發展留下廣闊空間。要創新資源環境保護技術,包括減少水土流失,加強耕地質量保護,防止耕地質量退化,研究、推廣、使用優質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肥和農藥,改進施用技術,防治工業“三廢”和畜禽糞便對農業的污染治理等等。要創新農業效用增加技術,加強農作物桔稈和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促進種養良性循環,增加農業發展潛力;開展農副產品倉儲保險、綜合利用和深加工技術,創造出新的農業效用。
主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著力培養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要落實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研究出臺土地流轉、金融信貸、農業補貼、社會保障等扶持政策,鼓勵農民運用集約化生產方式、執行環境友好措施,成為環境管理者和保護者。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各種合作將農民有序組織起來,使農民獲得應有知識資源,消除農業生產的過度松散化和無序化,使農業發展成為一個適度整合和凝聚的平臺。
保障:完善法律制度體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農業自然資源產權法律制度。進一步明晰耕地、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產權,通過合理定價實現生態有價,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二是要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樹立空間均衡理念,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增強農業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三是要制定完善農業生態補償法律法規。制定《基本農田分級分類管理制度》、《農用廢棄物回收及綜合利用制度》和《農業生態補償制度》等,建立健全農業生態補貼政策,將農業補貼與保護農業環境、農村發展相掛鉤,提高補貼資金的多功能性、實效性和可監督性,構建可持續農業發展政策激勵機制。四是要完善土壤、水、大氣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規。加強新法制定和已有法律的修訂工作,加強環境監管執法,加快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打好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和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