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榆中北山,人們常會將其與貧窮、干旱聯系在一起。因為,由于當地長期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再加上農民收入渠道的單一和大量勞動力資源的流失,導致其一度陷入貧窮落后的局面中,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刻不容緩。
近年來,在不斷探索中,北山逐步走出“種產銷”一體化的中藥材種植之路。如今,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到處彌漫著“藥香”,許多農民和農村甩掉了“貧困”的帽子。2014年當地中藥材種植總產值達2.16億元,而且農業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延伸產業鏈 藥材種植輻射北山千家萬戶
近年來,榆中縣把中藥材產業打造成為推動北山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逐步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通過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新路子。
據榆中縣政府統計的數據顯示,2014年,該縣北山地區中藥材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2.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14.1萬畝的90.8%,產量達4.32萬噸,總產量值2.16億元,農民人均從中藥材產業中獲得收入10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7.4%。建成了中藥材儲藏庫,發展中藥材合作社38家,引進多家藥材加工龍頭企業,中藥材產業已成為輻射北山千家萬戶,促進農民致富的優勢支柱產業。
3月23日,記者從市委農工辦了解到,今年我市將在榆中實施20萬畝中藥材基地建設項目,重點建設5個中藥材千畝標準化生產園、5個200畝以上的規模化育苗基地、2個百畝甘草制種基地,帶動全市新增4.3萬畝。
同時,制定出臺加快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支持一批有實力的醫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逐步形成從“切片”到“藥片”、從生產到營銷的全產業鏈條,力爭到2016年將榆中北山打造成全省重要的中藥材生產加工基地之一。并加快中藥材交易市場和電商交易平臺建設。強化中藥材藥農種植加工技能培訓,為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做好服務,增加工資性收入。
敢于吃螃蟹 貧瘠的土地遍地“藥香飄”
北山地區是榆中縣的主要兩大貧困帶之一,長期以來,該地區的農業主要以雙壟溝玉米、馬鈴薯等傳統產業為主,正常年景每畝均收入大約為400元至600元,遭遇旱災的情況下,不但顆粒無收,還要賠上籽種、肥料和人工。
據榆中縣人社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北山地區共有勞動力43307人,但由于自然環境嚴酷、傳統種植業效益低下,這一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選擇了外出務工,留守人口主要以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文化素質偏低,生產能力不足,導致該地區常年在外的人口占到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現狀,2011年榆中縣在對北山地區產業深入調研和綜合分析后,結合北山耕地面積大、土層深厚、光照充足等獨特的自然條件,科學引導農民將培育壯大中藥材產業作為調整結構、加快地區發展的主攻方向,逐步做大做強中藥材產業,真正使其成為干旱山區富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榆中縣政府的一位分管領導介紹,在產業發展初期,許多人對中藥材種植這只“螃蟹”望而卻步。為了消除鄉鎮、村社、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群眾中存在的觀望和畏懼情緒,縣政府把中藥材產業發展確定為全縣26個重點項目之一,狠抓基地建設、龍頭培育、精深加工、品牌樹立等關鍵工作,確保中藥材產業健康發展。同時,積極鼓勵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大膽探索,先行先試,調動大家投身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內部活力。
通過科學規劃,2014年該縣完成貢井、中連川、上花岔3個“萬畝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建成中藥材育苗基地1500畝,成功打造了以貢井為中心,輻射北山6鄉的中藥材產業基地,總產量達到4.32萬噸,推動了中藥材由點到面快速發展。
還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發展用地保障新模式,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促進土地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流轉,僅2014年,北山地區新流轉旱地6.8萬畝,其中用于種植中藥材的面積達到5萬畝。
建立合作社 實現“種產銷”一體化發展
記者從榆中縣農業局了解到,為了能將種出的中藥材更好的銷售出去,該縣不斷創新經營模式。據了解,該縣按照政策引導、大戶帶動、農戶自愿、全社會參與的原則,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共同投資中藥材產業發展,建立了“公司建基地、合作社連農戶、鄉鎮抓面積、農技部門抓技術、政府主導抓落實”的產業發展機制。經過幾年的探索,目前,已經形成合作社牽頭規范種植、大戶帶動規模種植、群眾參與分散種植等種植模式,不斷擴大藥材種植規模,提升種植效益。
該縣先后成立了38家中藥材專業合作社,采取產前物資供給、技術全程服務、產后產品回收的方式,由合作社牽頭規模流轉土地,通過雇傭當地農民實行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采挖,簽訂購銷合同,實現種產銷一體化發展。
同時,采取合作社指導下的大戶種植方式,培育藥材種植大戶16家,由種植大戶流轉土地,加入到藥材合作社,通過藥材合作社墊付80%前期投入、簽訂購銷合同,雇傭當地農民完成種植、田間管理和采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并積極引導大戶帶動散戶種植,每個種植大戶帶動幾十戶農戶分散種植,通過藥材合作社墊付40%前期投入、簽訂購銷合同,以農民互助組的形式完成種植、采挖,降低風險,增加收入。另外,還積極尋求企業合作,與多家企業建立了良好的購銷關系,形成了“企業集團+合作社+基地+大戶+農戶”的企業建基地聯農戶的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一村帶多村、多村成產區、產區成基地的特色經營、規模發展之路。
走上致富路 留在家里也能打工賺大錢
呂家峴宏鑫藥材產銷專業合作社是榆中北山最大的合作社,目前,該合作社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3000多畝,每年到中藥材收購高峰期,可雇傭當地勞動力達500多人。3月20日,該合作社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改變了北山人一到冬天沒事干、沒錢賺的現狀,解決了一大部分閑散人員的就業問題。
在該合作社干活的金杰發是貢井鄉貢井村人,他一邊分揀著甘草,一邊高興地告訴記者,在這里打工的人,一天下來能賺七八十元錢,離家比較近,一旦家里有事隨時可以回去。據了解,當地有很多留守老人像金杰發一樣,在家門口打工,一年能掙兩萬多。
中藥材的種植讓北山部分地區脫掉了“貧困村”的帽子。記者從榆中縣中連川鄉政府了解到,三年來,該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提高,并實現了“三連跳”。截止2014年,該鄉累計整村脫貧6個村,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550元,較上年增長20.3%。
據了解,中藥材產業在北山地區的逐步發展壯大,吸引了許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鄉創業。而且,中藥材產業的成功,讓農民的底氣變足了、膽子變大了,開始嘗試種植百合、水果玉米、馬鈴薯脫毒種薯,以及養殖散養雞、肉羊等,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農業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