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暖,莊河市荷花山鎮吉順村蔡軍種的櫻桃,已經是碩果累累。說起這事,他臉上掛著笑容,去年,兩口子花150萬元從山東、旅順買了300多棵大樹,扣了15個櫻桃大棚,估計年產量能接近3萬公斤,收入超過百萬。
就在蔡軍忙著侍弄櫻桃的同時,光明山鎮小營村的有機草莓早已上市。這幾年,村里100多家大棚戶改變打法,用豆餅和雞糞干混合出特殊農家肥,每周固定給草莓噴酵素菌營養液,花期請蜜蜂傳粉。村民張杰表示,雖然價格比普通草莓高了1/3,有機草莓在市場上仍然特別受寵。
目前,大連市設施農業大棚已經超過100萬畝,發展出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等四大優勢產業。一個大棚保守計算凈賺兩三萬元,100萬畝設施農業,每年給農民增收超百億元。
設施農業現在就是大連農民的錢包。為了把這個項目做大,當地每年在設施農業上投入2億多元。自2008年以來,已經連續投入了15億元。去年10月,多個部門聯合出臺《大連市2014-2015年設施農業建設項目實施方案》,進一步規范、細化設施農業的優惠扶持政策。
今年,“財政補貼”和“貼息貸款”將同時啟動,有條件的農民可以放開手腳大干一場。農業大區的面積標準,從500畝降到100畝,補貼門檻大幅降低。溫室大棚補貼標準翻倍,從5000元提高到了1萬元。而且每增加一畝,政府就多補1萬元,上不封頂。考慮到農民秋季調地的實際,當年新建的大棚也納入了補貼范圍。
政策全力保障,技術進村下鄉,設施農業悄悄地帶動農業迅速“轉型”。莊河大營鎮標準化櫻桃大棚有300多個,一年產量30萬公斤,僅這一項,收入就達4000多萬元。
隨著設施農業發展,這兩年大連農村的吸引力不斷增加,很多當地的打工者開始回流,農業甚至成了城里人眼里的“香餑餑”。在普蘭店市安波鎮米屯村,返鄉的姜士勝貸款扣了4個柿子大棚,收入比在工地打工多出十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