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富陽區常安鎮的環保“達人”何丹,幾乎每天都忙著制作“寶貝”:廚房里的果皮、菜葉,被裝進大大小小的密封塑料桶里,加入“配方”3個月后,這些垃圾就成了“營養液”。這種名為環保酵素的“營養液”,不僅能減少垃圾,還能凈化水質、修復土地,妙用無窮。
貌不驚人的環保酵素,到底能發揮多大功效?農村普遍存在的垃圾難題,在常安鎮是如何解決的?記者來到富陽一探究竟。
試驗“酵素治水”
“酵素的制作方法很簡單,紅糖、廚余垃圾、水,按照1∶3∶10的比例進行混合,密封擺放3個月后就制成了。”說起這個“寶貝”,釋果航掩飾不住得意。他家擺放著大大小小的密封塑料桶,都是用來制作酵素的。每只桶上都貼了標簽,上面寫著酵素的生產日期。
“這個方法,可否用來解決村莊河道的黑臭呢?”去年6月起,常安鎮在橫槎村等地展開了試點。
“我查過資料,環保酵素能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氨、氮、磷酸鹽等化合物,還能減少大腸桿菌等有害微生物。”常安鎮黨委委員王莉說,鎮里找來大學生村官,又聯系了環保等部門,一場“酵素治水”的科學實驗,在鎮上的污水池、臭水溝里開展起來。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孔海南,也受邀來對鎮里的環保酵素治水應用進行指導。
“每個月,我們都組織人員按照1∶1000的比例向池塘內傾倒環保酵素原液。”王莉說,兩個月下來,原先河面上漂浮的油膩物不見了,水變清了,能見度大大增加。
與此同時,變廢為寶的環保酵素在家用清潔等方面的用途,也受到了群眾追捧。“我們將洗潔精、環保酵素、水以1∶1∶10的比例混合再作為清潔劑使用,不僅可以達到同樣的清潔效果,還能有效分解洗滌劑中的化學物質,減少生活用水對地下水的污染。”何丹說。
垃圾減量三成
記者看到,在常安鎮農貿市場的角落里,50升的塑料圓桶排了3排。每天,市場里的工作人員都會在傍晚時分走到蔬果攤位,收取生鮮的菜葉、果皮、果肉等廢料。隨即,按照比例放入大桶中,貼上標簽,制作成當日的環保酵素。一旁的貨架上,新鮮出爐的酵素按不同比例進行稀釋,分成小瓶裝,免費供給有需要的人。
在東風村,村民每天晚上都會把廚余垃圾放在家門口,隔天一早,保潔員徐寶相就騎著三輪車,挨家挨戶收集生鮮垃圾,集中運送到村委會門口。經過簡單的篩選、切碎,這些果皮殘渣、蔬菜葉子、樹上掉下的果子等,都被放入到制作桶內,做成環保酵素。一天下來,投入桶內的生鮮垃圾數量超過100公斤。
走進橫槎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大酵素桶。“以前我們環保意識差,也不懂垃圾分類,現在有了環保酵素,家里的垃圾少多了。”村民何愛仙笑著說,“現在全家人都愛上了做酵素。”
“以往兩三戶人家,一天就把門口的垃圾桶堆滿了,現在,保潔員一周來收集一次都沒問題。”橫槎村村干部何小琴介紹,村里每戶村民每日產生約1公斤廚余生鮮垃圾,其中有80%用于制作環保酵素,全村生活垃圾總量下降30%。
如今,越來越多的普通村民加入到制作環保酵素的隊伍中來。全鎮16個村的2000余戶農戶開始制作環保酵素,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截至目前,共計制作環保酵素約25噸,可投入使用環保酵素達20噸。
生態前景廣闊
去年底,泰國有機農業、環保酵素專家天髓受邀到常安鎮做了專題講座,還手把手指導農民使用酵素渣。這在農民中掀起了一陣波瀾——原來,環保酵素是天然的肥料,可為植物提供肥料與營養,同時還可以對土壤中的重金屬起到分解作用,從而有效改善土壤肥力。
腦子活絡的吉慶農莊負責人倪慶鳳,立馬在自家的200多畝果園里建了塊農耕實驗田,又一口氣做了55大桶環保酵素。“果園里淘汰下來、賣相不好的火龍果、櫻桃,還有樹上掉下來的果子等,都可以用來做酵素,這些純天然的肥料,可以讓水果、蔬菜更好地生長。”
“沒有了化肥、農藥,用酵素灌溉的蔬菜,葉片反而肥厚了,生長勢頭明顯優于未澆環保酵素的蔬菜。”倪慶鳳每天都要蹲在田間,細細觀察實驗田里的火龍果、梨等。“以往一棵苗木所需的有機肥料價值15元,而用酵素施肥只需兩元,如果實驗成功,不僅保護了環境,經濟效益也會有所增加。”
富陽市銘卉蘆筍種植基地負責人張利英粗粗估算了一下,基地內的500畝蘆筍,一年需施肥三至四次,每次施肥得用掉500多噸有機肥,如果全部用酵素代替,一年至少可節省投入近百萬元。
如今,除吉慶農莊外,常安鎮的水映山莊、富陽市銘卉蘆筍種植基地等,也都開始積極推廣環保酵素農業應用。“如果環保酵素利用得當,‘綠色’、‘環保’、‘無農藥’將成為我們常安農業的招牌。”鎮黨委書記林高賢說。